《中国教师报》报道我院教师教育改革经验
2015-06-26 16:53 宣传部 

2009年10月14日,《中国教师报》在B1版以半版的篇幅,报道了我院教师教育改革的经验。现将全文转发如下:

从“优秀”到“合格”

-----来自河南教育学院的报道

本报记者张志博

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需要多年的从教经验,要在四年的本科教学中把学生培养成优秀教师既不切合实际也不可能。在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中,河南教育学院紧密结合当前教育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突出师范特色上下功夫,逐步形成了以培养高素质合格教师为目标的具有全程、全面、系统的教师教育体系和师资培养模式。

从“优秀”到“合格”的理性回归

河南教育学院是河南省唯一的一所以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教育行政干部为主的省属成人本科高等师范院校,2004年开始举办普通本科教育。该院在教师培养体系探索中逐步认识到,以“优秀教师”为目标培养师范生,师范院校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目标的确定、教材的选用、教师的教学等方面往往会人为拔高,重视条件性知识的传递,而忽视经验性知识的传递,导致师范院校没有了自己的特色,课程开设和教育教学与综合高校越来越趋同,反而会培养出一些不合格的教师。因此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高素质的合格教师,而不是优秀教师。“因为只有每一个毕业生都合格,学校才优秀,反之,个别毕业生优秀,其他不合格,学校则不合格”,河南教育学院副院长王北生说。

基于这一理念和追求,河南教育学院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始致力于由培养“优秀教师”转向培养高素质合格教师。该院培养目标明确规定:通过四年的师范教育,每个具有新进教师资格的毕业生都要符合教师这个职业的基本专业要求,也就是必须达到合格标准。他们把高素质合格教师明确定位在:专业素质合格;教师职业技能素质合格。

从优秀到合格,河南教育学院这一举措看似降低了办学目标,其实是实现了教师培养目标的科学理性的回归。

全新的“4+4”教师培养模式

围绕高素质合格教师的培养目标,力争每一位毕业生的“合格”,河南教育学院根据学院实际情况,打破传统,摸索出既符合自身条件又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4+4”教师培养模式。

与目前我国有很多师范院校实行创新的“4+2、4+1”师范教育模式所不同的是,河南教育学院的“4+4”教师培养模式不需要延长学制,是把专业课程与教师职业技能课程同时贯穿于4年的本科师范教育中,即4年专业课程+4年教师职业技能课程,专业与职业技能课程同步进行、互相提高、互相促进,有效避免了专业教育与教师职业技能教育两分离的弊端。

长期以来,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基本是以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老三门”为主,无论从知识内容的更新,还是从教师教育专业标准的构建都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现实和未来的需要。依据“4+4”的全程培养模式,河南教育学院制定了全面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分为教师教学技能与教师素养两大类。教学技能方面从知识传达、课堂沟通控制、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心理辅导、处理突发或危急情况以及针对残障学生特殊教育等各个方面对合格教师所具备的教学技能都做出详尽的规定,制订了严格的考核考评标准和方法。对现代合格教师的教师素养则从个人着装、社交礼仪、卫生习惯、日常行为举止等提出规范要求;道德观与世界观养成则针对师范生进行必要的道德再教育与世界观矫正,在德育工作中,使其能自如地应对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多样化的价值观;法律知识素养要求教师应该熟悉司法有关条款、执法程序等,能够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和学生的权益。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院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既有明确的专业和教师职业技能课程划分,又有专业知识教学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不但在4年的教学中贯穿教师职业技能课程,而且还在专业课程的课堂上向师范生展示先进的教学方法或理念,让学习者体验开放性的教学模式,亲身感受教师职业技能的应用,使学生在4年的师范教育中,掌握专业核心知识体系和教师的职业技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在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础上把拓展训练技能和手语技能列入整个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是河南教育学院课程研发的一大亮点。

河南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之前做过的一份调查发现,师范类专业的在校生95%以上认为教育学、心理学对他们今后的工作有用,但在学习这些科目时经常心不在焉,学习效果不太理想。针对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种种困惑,河南教育学院从2005年开始,成立了由科研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参与的研发团队,率先从体育专业开展适合教师培训的拓展训练实验,然后迅速扩展到所有学科专业,逐步构建起相应的拓展训练项目体系。

为此,学院投资100多万兴建了3000多平方米的拓展训练基地。教师教育拓展训练,很大程度上采用的是体验式学习,学员共同参与,采用“布置任务、学员体验、团队讨论、批改作业、代表发言、教师点评”6大学习环节,在具体教学中则是针对教师在教学中、师范类院校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来设计具体课程。除了让师范生们体验有设施的拓展训练,掌握拓展训练的一些标准技能外,还通过课程设置和考核体系,把重点放在让他们具备自主开发室内室外无设施拓展训练的能力,以便他们在没有拓展训练设施的情况下,也能够带领学生们进行拓展训练游戏,以此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河南教育学院教师教育拓展训练让学生轻松愉快地体验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及管理学的相关知识理念,受到了师生的广泛好评。2009年4月,这项创新实验成果荣获河南省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一等奖。

把手语当成教师的又一种职业语言和必备的职业技能,河南教育学院开创了在普通师范生中开设手语课程的先河。记者从河南省教育厅了解到,河南省2007年以随班就读方式安置的残疾儿童有10815名,占在校残疾儿童的49.8%,但受过专门特殊教育的师资力量却严重不足,2007年,河南省有特殊教育学校121所,专任教师2746人,受过特殊教育的教师只有1435人,占专业教师人数的52%,而普通学校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受过专门特殊教育的比例则更低。着眼于未来教育与社会发展,河南教育学院今年启动了在普通师范生中开设手语课实验,。学院副院长王北生表示:“这既是师范院校和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的责任,又是对师范生专业技能的拓展,有助于他们适应更多的就业岗位”。

为了解决师资难题,、河南教育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与特殊教育研究所与河南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联合研发了“网络手语学习平台”,让学员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手语学习。建立手语广场、模拟训练等方式使学员更快地掌握手语技能。学院还组织学员到聋哑学校与聋哑生进行实际交流,聘请手语专家到校讲课,邀请聋哑生到学院手语广场共同开展表演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手语能力。

对此,河南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徐玉斌教授这样表示,“今天我们的努力是为了让聋哑人不再被人们关注,使他们不再是弱势群体,所以,河南教育学院的实验不单是让学生掌握一门就业技能,而是旨在改变一个社会群体的生存状况。”

关闭窗口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