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彩财金人
一年又一年,这位高校音乐老师在支教路上谱写爱的旋律……
编者按 默默无闻支教三余载,她用爱的旋律坚守教育初心。从2016年11月起,我校音乐学院樊霄英老师响应党中央“文化扶贫”号召,开始对新乡市城乡一体化平原示范区韩董庄镇府庄小学进行文化帮扶,每周开着私家车,一次甚至更多次往返在郑州和新乡之间,为府庄小学三四五六年级的孩子开设音乐课。
樊霄英老师连续多年倾心支教,弹奏了一曲美妙而感人的爱的奉献之歌,将动人的美好旋律谱写在农村孩子的心田,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坚守,展现了一名音乐教师的高尚情怀。樊霄英老师义务支教的事迹令人感动,为我们树立了守初心担使命的很好榜样。
近日,河南电视台、河南新闻广播、河南日报、映象网、大河网、河南商报、河南手机报、今日头条等多家新闻媒体,对其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本报现转载河南日报客户端刊发的《一年又一年,这位高校音乐老师在支教路上谱写爱的旋律……》。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宋敏) 12月5日,新乡平原示范区韩董庄镇府庄小学,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音乐学院“党员志愿者服务暨教学校外实践基地”在这儿揭牌。
郑州的一所高校,怎么会和新乡的一所村小学联系到一块?这里,得介绍一个人,她叫樊霄英,是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音乐学院的老师,也是府庄小学的支教老师。
行动:一次偶然却又坚决的支教行动
除去音乐学院老师的身份,樊霄英还是郑州一家合唱团的团长。
成为府庄小学的支教教师,缘于合唱团团员偶然间的“牵线”。那时候,“阳光工程”正在招募文化志愿者,樊霄英正好从一位合唱团团员处得知,“我们老家的府庄小学,孩子们没有音乐老师,更没有音乐课”。
新乡平原新区韩董庄镇府庄小学是一所公办乡村小学,学生200名,教职工12人,学生来自府庄村和姬屋村两个行政村。由于农村学校音乐科目教师的缺乏,府庄小学几乎就没有开过音乐课。声乐专业出身的樊霄英,深知音乐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对孩子,教育是最有意义的,音乐对孩子的美育又是最有意义的。”这是一件必须着手去做的事情。说干就干,一支深情又澎湃的支教进行曲就此响起前奏。
2016年,女儿18岁,走入象牙塔。樊霄英对女儿说,十八岁是人生的成人礼,这意味着你要对社会承担责任了。在樊霄英的观念里,最好的家教是言传身教,投身支教事业的一个出发点,也在于此。
坚持:每周两节音乐课,三年默默付出
开弓没有回头箭。樊霄英也没想过回头。
没有报酬、没有人来解决通勤,樊霄英就开着私家车,每周一次甚至更多次往返在郑新间,每次两节课、80分钟或更长。
府庄小学的音乐“教材”,由樊霄英编写。她“另辟蹊径”,将中国古诗词、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音乐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她希望通过教学,让孩子们了解中国古典文化,使孩子接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更热爱自己的祖国,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自己编写教材,也是为了音乐课的可持续。这一教材,樊霄英都是按一个学期的教学进行内容编排、写教案,计划性很强。“可能有时我来不了,按我的教学计划,合唱团的其他人也能按部就班教。”
至今,这一坚持持续了三年零一个月。这三年零一个月,樊霄英没在府庄小学吃过一次饭、收取过一次报酬……
变化:从喊国歌到真的会唱国歌
“第一次听孩子们唱国歌,没有音高,几乎是喊着把歌词说出来。”樊霄英清晰地记得初来府庄小学的情形。
而现在,“你可以听到,一半以上的孩子已经有了音高,是唱准的。”这种变化,对于老师来说,是莫大的欣慰。
樊霄英清晰地记得的,是一二年级孩子渴盼音乐课的眼神。
在府庄小学,音乐课面向三、四、五、六年级开设,让一二年级孩子羡慕不已。“他们问我什么时候能上音乐课,校长听到后回答说你们赶紧长大,长到三年级就可以上这个课了。”
她还记得,一次音乐课,六年级的一个男孩子掏出一根包装被揉得皱巴巴的棒棒糖。
“老师,上一次你没有来,这一次我想你肯定会来。”这是送给樊霄英的。孩子的话令她感动,“对一个孩子来说,一个棒棒糖装兜里,装两天了不吃,等老师来。我们感受到他对老师的爱。”
后来,樊霄英带着这个大男孩去郑州演出,再到后来,带领孩子们参加乡里的艺术节,男孩的奶奶费尽辛苦找到现场的樊霄英,递给她一瓶茶,只为专门说声谢谢。
“你只是为他们做了一点事情,他们都会很感谢你,你会告诉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有意义的。”这些变化、眼神、话语,让樊霄英的成就感爆棚,支撑着她三年来的坚持。
三年的努力,换来的不仅仅是孩子们音乐素养的明显提高。她还看到,课堂纪律和孩子们注意力的明显改善。
“过去,注意力不集中,说话浮躁的学风扭转了。让我更深刻感受到,音乐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它不是学会几首歌的问题,它可以锻造孩子完善的人格,陶冶他们的情操。”她说。
接力:将举全院之力支教府庄小学
樊霄英的默默付出,最终成为大家都知道的秘密。
12月5日,揭牌仪式上,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音乐学院党总支书记李明儒说,从下周四开始,每周将派出3-4名老师,将把府庄小学的支教活动作为长期活动坚持下去,教学活动将从音乐扩展到舞蹈、美术等学科。
“以前更多是樊老师一个人的坚持,以后我们将举全院之力把志愿服务工作做实、做强、做好、做久。”李明儒说。
2016年,初来府庄小学,这里只有一架脚踏风琴,条件不好。三年过去,府庄小学有了音乐教室、舞蹈教室,添置了钢琴。
更多同事的加入,让樊霄英倍感欣慰。在揭牌仪式上,两个学校的老师们计划着,接下来要成立歌唱艺术团和舞蹈艺术团。
“没有不喜欢音乐的孩子,我是希望它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到音乐的教育。这个工作很有意义,我将一直坚持下去,也希望影响更多的人加入进来,把每一个孩子的音乐素养美育提升上去。”樊霄英说。
她更认为,一堂音乐课、一个舞台,对农村的孩子自信心的提升、美育的培养,是特别重要、有意义的事儿。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新思想努力构建课程思政新格局
● 季荣臣
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就是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牢固树立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的办学理念,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构建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又要深入挖掘学校各门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从“小思政”走向“大思政”的全新课程思政格局。
一、课程思政新格局工作目标
总的来讲,要深入挖掘拓展高校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深入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具体而言,要培育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示范通识课和专业课;开发一批具有高校自身特点的系列特色课程;培养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二、构建课程思政新格局的基本任务
首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各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专门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思政元素的校本特色课程。根据高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博士、教学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结合各地高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研究优势,组织开展“非遗”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以及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感与担当。
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学科带头人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教学单位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让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发挥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引领辐射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教研室工作例会,发挥他们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