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拓展训练与定向运动》
体育系赵广涛博士主编出版的《拓展训练与定向运动》于2018年12月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成果二等奖。体育系教师素质拓展教学团队多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拓展训练和定向运动的教学研究,从2005年起,率先将《拓展训练》和《定向运动》引入体育专业课程和大学体育公共体育课程。2009年,《教师教育拓展训练》被评为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先后出版《学校体育拓展训练理论与实践》《学生素质拓展理论与实践》著作2部,完成省厅级课题11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9篇。
一、内容架构
《拓展训练与定向运动》分上篇和下篇两个部分,上篇为拓展训练,下篇为定向运动。
上篇拓展训练共12章,针对前期校园拓展融入学校的实际问题,专门撰写融冰类、体能类和管理类拓展三个专题。融冰、体能类拓展针对初步开展拓展训练的学校设计,管理类拓展针对有一定基础的拓展教师设计,每个专题都有详细的实操步骤及点评方法。
下篇为定向运动部分,共6章,主要介绍定向运动的发展概况、定向运动的工具与装备、定向地图、指北针的使用、定向运动识图技术、定向越野跑技术等基础技术知识;针对校园定向运动的开展,就学校定向运动教学指导、学校定向运动竞赛组织、定向制图软件操作以及简易校园定向地图制作等内容作了重点介绍。
二、著作特色
内容详尽,层次分明,由浅入深,适用性强。该著作针对学校初步开设《拓展训练与定向运动》课程的实际问题,上篇拓展训练部分专门撰写一些融冰类拓展和体能类拓展两个专题,从无需任何器材和仅需少量器材两个方面推出40多个项目,所选项目适用性和灵活性强,只需体育教师具备基础授课的组织能力即可开展入门训练。针对有一定基础的教师专门设计了深度课程。下篇定向运动部分着重从校园定向的开展、校园定向的教学组织以及简易校园定向地图制作等方面,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进行设计内容,有效解决定向运动进校园的难点问题。同时为企业“情商”培训机构和户外运动俱乐部、拓展训练和定向运动培训机构提供了参考。(科研处供稿)
五四运动与文化自觉
五四运动使中国先进分子萌发了新的文化主体性意识
文化自觉包含着“文化自主”和“文化自知”双重品格。文化自主指的是在文化的交流、发展和创新过程中要具备文化自尊、自爱和自主的主体性意识。如果丧失文化的主体性意识,以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以崇洋媚外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就会沦为“无根的浮萍”,不可能有文化自信。但是,强调文化的主体性意识,不等于闭关自守、盲目排外,而是要大胆吸收外来文化的一切有益成分为我所用,促进本民族文化的新陈代谢,增强文化自主能力。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新的历史高度上形成新的文化主体意识:一方面,新文化运动后期,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下重新审视和评价西方文化,探寻文化革命的新方向;另一方面,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一开始就立足于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具有非常明确的主体性意识,一经学会马克思主义就尝试着运用它去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五四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文化主体性意识既与古代“自我中心”的潜意识有本质不同,也与近代洋务运动时期的“中体西用”论有原则区别。他们不赞同全盘西化,也不主张固守传统,而是试图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外,探寻社会主义的文化新路。他们主张“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辩证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这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了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文化自觉的集中体现。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实现文化自知提供了思想工具
文化自知是文化自觉的又一重要品格,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内在要求。一方面,文化自信必须建立在对自己文化的理性认知的基础上,“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另一方面,文化自知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全面准确的认识,才能增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赢得在新时代、新环境下文化选择的主动性。
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它为中国人实现文化自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引领:唯物史观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认识工具;政治经济学为我们理性认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提供了思想武器;科学社会主义为我们指明了文化发展的道路和方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也有了越来越清醒的辨识。
五四运动催生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文化自觉奠立了主体条件
五四运动时期,越来越多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汇聚到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形成了一支崭新的文化生力军,活跃于中国的政治和文化舞台上,为随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立了思想基础和干部条件。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实现文化自觉的主体力量,也是重塑文化自信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就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中国社会性质作了准确判断,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确定了历史坐标。这些结论为日后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确立了历史前提,也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确立了逻辑前提。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力图将“文化自觉”转化为革命的“行动自觉”,使文化自觉的理论力量得以转化为强大的实践力量。
综上所言,五四运动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实现了真正的文化自觉,不仅认清了中华文化“来时的路”,也明确了中华文化“前行的路”,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新文化。(摘自2019年5月9日《中国教育报》,作者 张建忠)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问答(十)
33.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如何保管?
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规定,流动人员档案具体包括: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聘用人员的档案;辞职辞退、取消录(聘)用或被开除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档案;与企事业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聘用)关系人员的档案;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及中专毕业生的档案;自费出国留学及其他因私出国(境)人员的档案;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的中方雇员的档案;自由职业或灵活就业人员的档案;其他实行社会管理人员的档案。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实行集中统一、归口管理的管理体制,主管部门为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接受同级党委组织部门的监督和指导。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具体由县级以上(含县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以及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授权的单位管理,其他单位未经授权不得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严禁个人保管本人或他人的档案。跨地区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可由其户籍所在地或现工作单位所在地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管理。
高校毕业生到具有档案管理权限的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就业的,由单位直接接收、管理档案。到无档案管理权限的单位(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就业的,可由各地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负责提供档案管理等人事代理服务。高校毕业生离校时没有就业的,档案可由学校统一发回原户籍所在地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保管。档案不允许个人保存。
2015年1月1日起,取消收取人事关系及档案保管费、查阅费、证明费、档案转递费等名目的费用。各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应提供免费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基本公共服务。
34.什么是人事代理?高校毕业生怎样办理人事代理?
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可在规定业务范围内接受用人单位和个人委托,从事下列人事代理服务:(1)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2)因私出国政审;(3)在规定的范围内申报或组织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4)转正定级和工龄核定;(5)大中专毕业生接收手续;(6)其他人事代理事项。
按照《人才市场管理规定》有关规定,人事代理方式可由单位集体委托代理,也可由个人委托代理;可多项委托代理,也可单项委托代理;可单位全员委托代理,也可部分人员委托代理。
单位办理委托人事代理,须向代理机构提交有效证件以及委托书,确定委托代理项目。经代理机构审定后,由代理机构与委托单位签定人事代理合同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确立人事代理关系。(招生就业处供稿)
好书推荐
《朋友之间》
作者:阿伦特、麦卡锡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馆藏地点:社科书库
索书号:I712.65/7122
【看点】她们初遇于1944年的纽约: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刚刚逃离纳粹德国,才华横溢的玛丽·麦卡锡在美国文坛初露锋芒。两人很快成为朋友,并开始了长达25年的鱼雁往返。在信中,她们辩论希特勒的审判、越南战争、水门事件,也讨论文学、倾诉情感、闲聊八卦等,在此合信成书,情怀互映,趣味横生。
【推荐理由】本书收录了阿伦特和麦卡锡之间的所有通信。这些信件充满了智慧和雄辩,又不乏真诚和亲密,以一种私人的方式,为我们近距离展示了美国20世纪两位杰出女性的政治、道德、文学观和思想脉络,更向我们呈现了她们之间漫长而独特的友谊。(图书馆 刘禄峰)
喜欢与被喜欢,哪个更重要
最近,复旦大学陈果教授在演讲中提到自己喜欢和被别人喜欢,同样重要,但必须要选择的话,自己喜欢更重要。
青年作家蒋方舟,在奇葩大会上分享了自身的一段感悟。她说,直到去年才发现自己身上的“讨好型人格”。起因是有个朋友问她,有没有跟任何人产生过真实的关系,就是可以和这个人争吵,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暴露给他的那种关系。蒋方舟用这个标准来打量一下自己,很遗憾地发现并没有。无论是普通的人际交往,还是在亲密关系中,她始终不敢也不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害怕与人产生冲突、矛盾,令其他人不高兴。同时,她又期待获得他人的认可,前所未有地放大“被人喜欢”这个需求。蒋方舟的这段分享,引起很多网友的共鸣。讨好型人格到底是什么?应该如何克服讨好型人格,遵从内心,真实而又愉快的生活呢?
希望被群体接纳和认同,是人类的社交天性。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尹建莉表示,为了合群,人们可能会去做一些自己其实不愿意做的事情,或甘愿忍受一些不公对待,这种讨好行为在任何年龄段都存在。就人的天性而言,本能地希望和他人相处融洽,希望自己在群体中受欢迎;但另一方面,如果这种本能发展到极端,也就变成了“讨好型人格”,不会尊重自己,而是一味讨好别人。
战胜讨好型人格的关键在于学会说“不”,要掌握自己的生活,要有意识地、慎重地选择做与不做。具体来说有三点建议:
1.兴趣。采用“兴奋点转移大法”,培养自己的喜好,多关注自己的事情。
2.运动。运动能促进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五羟色胺、多巴胺的分泌,调整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行为。
3.咨询。可定期向心理咨询中心预约咨询,提出困惑,寻找方法,改变认知,从而完善自我。
蒋方舟的这段话对每个人都会有所启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在实现价值的过程中,有可能是张牙舞爪的,有可能显得很笨拙,但是如果你放弃了追求个人的独特价值,去建造一个被人喜欢的人设的话,那其实是冒了非常大的风险:你吸引来的人,也不是你真正欣赏的人。真正能够欣赏到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讨喜的样子。”自己喜欢,被别人喜欢都很重要,但是自己喜欢才能更好地成为自己,这也是生命的意义。(心理咨询中心 辛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