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30日487期A4版
2019-05-10 00:00 校报编辑部 

暖暖

l孙小梦

独处的时候,常常想像出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潜藏在岁月里,闪烁的全都是幸福的片段。

一个人的午后时光,总好过一群人的狂欢。我喜欢这样安静的时光,一个人静静地坐着,看窗外,忆往事。这种慢下来的日子,让我可以静静地疏理叫做回忆的这棵大树上的残枝,当朝阳再次升起,我也会开始新的旅程。我喜欢清晨的阳光,没有凌厉的狠劲,像一片温柔的海;我喜欢午后的阳光,在那段紧张的高三生活里每每路过砖红色教学楼的一角,都有缕缕阳光掠过,总忍不住多看几眼,它让我相信命运的宽厚和美好,不管结局如何,曾经努力过的每一个瞬间都让我感动。我喜欢那个努力的自己,喜欢静静思考,喜欢每一个有阳光的日子。

回忆年少的时光,你会明白有一个可以怀念的人、有一段永存的记忆是多么美好的事。“你知道喜欢是什么意思吗?”我想是在一个人身边放松快乐的感觉,是畅快舒服的心情,是一想到就会微笑的阳光。我不曾和你手拉手去看夕阳,也不曾与你有过太多共同的经历,但是我感到很幸运生命中曾有这么一个人出现过,包揽着我所有关于青春的记忆。不管是快乐还是伤心,那份想念是永久的,想起你时,没有生气,没有难过,只觉得很安心,暖暖的。那段时光在回忆里很匆匆,庆幸的是,依然令我记忆深刻的是美好的暖心的故事。谢谢你,也喜欢我。我会永远记得那个善良的男孩,会保护我的男孩。电影左耳中说:“青春没有错,傻过了就长大了”。

这世界上有很多故事,细小而琐碎,但我觉得它们很漂亮,一旦融化,便和无垠的蓝天白云不分彼此,如同书签,值得夹在时间的记忆里。你好,路过我世界的陌生人。坐公交时,一个男孩看我拿皮箱不好上车,便直接帮我拿了,真暖。这世界,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吃美食的学生时代真实得可爱,高中休息日我们总去学校后边的北关大街,逛吃一个下午,去冰淇淋店买甜筒,紫薯糕的气味特别香,连卖水果的阿姨都记得我们。高中有一段时间,我因为学习压力太大情绪不稳定,几次爸爸妈妈晚上来接我,我还怪他们不理解我。其实,我知道他们一直在用他们的方式爱着我。

这些细小的事情都一直温暖着我,陪伴我成长。他们是安放在心里的一处风景,不必惊艳于他人,无需灿烂整个四季,不消失就是时间给予最美的恩赐。

我相信一切好的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也会像花一样重开。能够生活在这个可爱的世界就是最大的幸福,感受清风和暖阳,细数岁月里的美好,没有什么是不值得的。我们赞叹这个世界,因为这个世界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应该尽情撒播温暖,增加世界的美好,未来就会越来越令人向往。

一分钟

l雷郏络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一分钟能做些什么?若是以前,我必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背两三个单词,仅此而已,不能再多。但现在,我会有更多的思考。

曾看过一篇经典故事《一分钟》,讲的是著名教育家班杰明的故事。它告诉人们一分钟能做什么:一分钟的时间班杰明把自己脏乱的房间整理干净顺便给自己和一个年轻人倒了一杯红酒。仅仅一分钟,在他人眼中这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分钟,在班杰明看来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情,像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

人们常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就现实社会而言,大到两国领导人会晤,小到火车的行程表,无一不遵守时间,无一不珍惜时间。我不由得想起了差不多先生,差不多先生赶火车没有遵守时间,导致没有赶上火车,由此可见时间的重要性。一分钟固然很短,但只要利用好把握好,也能做很多事。俗话说水滴石穿,时间就是由这一分钟一分钟积累起来的,有的人轻视这一分钟,认为它无关重要,但想一下我们看过的辩论赛,哪怕一分钟也是至关重要的,甚至,有的时候,一分钟是整场比赛的关键。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所以,珍惜时间,把握现在吧!就像《一分钟》中最后写的:其实,只要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一分钟,也就把握了理想的人生。

清 明

l张园园

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两大传统礼俗为主题的清明节,早已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植根进了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清明最初只是作为一个节气存在,按《岁时百问》一书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此时,天气回暖,大地回春,万物吐故纳新,人们要开始耕种了。农谚所说的“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指的就是如此。那清明如何演变成如今这个人文气息十足的传统节日呢?这要从一个失传已久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相传,春秋晋国有位忠臣孝子——介子推,在晋文公重耳流亡时割股,为重耳充饥,可重耳归国为君后却把他给忘了。介子推不愿邀功争宠,就携母隐居于绵山。后来重耳忆起旧事,自觉心中有愧,想要请介子推出山,屡次差人去请,未果;亲自去请,又未遂。为了逼介子推出山,重耳手下放火焚山,不料介子推和老母抱着一棵柳树被烧死了,只余柳树洞中的一张血书言志。晋文公看过血书后收于袖中,改绵山为介山,又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天定为寒食节,每逢这个节日便禁火、扫墓以示缅怀,并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

随着历史的发展,寒食扫墓、禁火的风格逐渐融入到清明节之中,也许是为防寒食伤身,便继承了蹴鞠、踏青、秋千等风俗。许是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春光实在美妙,清明节又吸收了三月三日上巳节的郊游习俗,由此从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节日。在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就描绘了禁火、扫墓、踏青、插柳等清明习俗。

清明节自古传承已两千多年,至今不缀。在祭亡佑生之间,一息一生,一阴一阳,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尊亲敬祖、崇宗隆嗣的传统观念。而远足踏青是人们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活动,其核心是古人顺应天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理念,也是其热爱生命的真实体现。

这就是清明,一个极具特色的节日节气。

妙不可言

l雨露

斜着倚在备餐间的柜台上,她拿着胸卡,有一遭没一遭地捏着上面的别针,别针与卡口之间摩擦出清脆又微小的声音......

恍惚之间飘来红酒的香味,她在心里暗暗思索着,什么时候可以结束现在这种生活。包间里的人们在惬意地谈论自己的工作生活,描绘着昔日的种种,有缅怀、有不舍、也有感慨,还有商务桌上总免不了的吹捧。一抬头,她被夸张的吊灯刺了眼,一下子回了神,转身退回可以让她悄悄隐去的小角落。

当下,她唯一想要的就是,等到11点餐桌上的人走了,明天可以上个晚班了。如此想来,给了她稍许安慰。恍惚之中,听到椅子的碰撞声,她回过神来,将客人送到酒店门口,那个餐桌上嘴巴咧得最开的人对她说了声:小姑娘,谢谢你!她微笑示意,便转身又走进了那间屋子。看了下时间,10点50分,看来注定明天要正常上班。轻叹一声,她木讷地做着自己的工作。

和往常一样,收拾残局,换桌布,摆餐具——展示盘、展示碟、大饮品、红酒杯、白酒杯、白瓷碗、筷子、大钢勺、白瓷勺。每一个,都摆得精准整齐。窗外路灯映射在窗户上,似有恍惚的影子吸引了她的注意力,抬头细看,下雪了呢。凝重的夜让她不得不加快手上的速度。收拾妥当准备回家,耳边传来了弹奏钢琴的音乐声。她好奇地走近,声音从一个包间的角落传来。她看到上了年纪的收餐师傅,此刻就坐在钢琴旁,微笑着,沉浸在这音符之间,一曲尽是悠扬。窗外的月光照在收剩餐的车上,伴着老师傅脸上的宁静与沉醉。

她悄然地走开了,不愿打扰这份美丽。她记得,当晚躺在床上闭上眼睛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脸上一直挂着笑,紧绷了好久的神经一下子就松开了。或许明天早上睁开眼睛,就能闻到暖阳的味道,她心里想着。是啊,我们努力前行,不过是要让自己开心,要对每天的自己说:我如此热爱生活。生活的本就是如此奇妙,经历磨难,达成愿望,妙不可言。

让我怎么表达

l杨小琦

让我怎么表达

对你的爱意

想起你时

阳光是暖的

空气是甜的

云彩是软的

风声中

若隐若现的细语

都在轻吟着

我等你

想起你时

双颊微红

月眉渐弯

嘴角上扬

明眸中

含情脉脉的眷恋

都在透露着

我爱你

诗 性

l付子雨

为什么要有诗性?这看起来是件虚无缥缈且浪费时间的事情,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迷失在诗性中,疑惑诗性的存在,更有人说,现代人已经失去了诗性的灵光。其实不然,诗性一直刻在炎黄子孙的骨骼中,流淌在血脉中,就像滚滚而去的黄河一般,永远不会干涸。

看到濛濛细雨中双飞的燕子,我们会想到“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看到远方水天一色中飞翔的鸟儿,我们会想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当我们登上黄鹤楼,有“故人西辞黄鹤楼”;当我们走在江南,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当我们思乡时,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我们动情,有“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诗性,早已随着中华民族的血脉而流传下来。

我们拥有诗性,并且拥有诗意的源头。诗,已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部分。

从最初的《诗经》开始,诗经历了《楚辞》,走过了《汉乐府》,融合了三国的策论,在魏晋时候沾染上了魏晋世家特有的名士风骨,注定在盛唐之中大放异彩,随着大唐盛世的赞歌起伏,借由大唐名士的口,开创出一个耀眼的格局,那是独属于诗的时代,没有任何一种文学可以掠其锋芒。

说起唐诗,就不得不说起一个人——李白。

李白在诗的历史中是一个奇迹。他的灵气仿佛无穷无尽一样,在酒香剑光中肆意挥霍,挥毫泼墨,留下浓墨重彩的画面。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高昂哀叹,“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豪情,“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寂寞,“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潇洒。这是李白,难以复制的李白,再没有一个盛唐,一壶美酒,一抹剑光和一弯明月来造就一个李白。

与李白齐名而不同于他的另一个人,名叫杜甫。他沉稳、安分,他看到的是盛世之下的那满目疮痍。

他悲伤于“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忧郁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怜悯于“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感怀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悲愤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古往今来的文人傲骨与悲天悯人集于一身的杜甫,一双眼看尽盛世凋零百姓离苦,一双脚走遍疮痍天下破碎河山。

古往今来,无数的诗人造就了独特的诗性,无数的诗性促成了独特的华夏。诗性从未远去,他一直在这里,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

关闭窗口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