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教职工乒乓球比赛圆满落幕
本报讯11月6日下午,我校第二届教职工乒乓球比赛圆满落幕,共有39支代表队240余人参加了比赛。
本次比赛采用混合团体赛形式,分两个阶段进行。预赛阶段分校区进行,两校区各取前4名进入决赛。决赛阶段在龙子湖校区瑞园体育馆举行,代表我校最高水平的8支队伍在此展开对决。经过长达三个多小时的激烈角逐,工商管理系分工会代表队获冠军;外国语学院分工会代表队获亚军;教育系分工会代表队、外语系分工会代表队获并列季军;信息技术系分工会代表队、金融系分工会代表队、数学与统计学院分工会代表队、韦伯学院分工会代表队获优胜奖。比赛结束后为代表队颁发了奖杯和证书。
此次乒乓球比赛为广大教职工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和展示自我的机会,激发了大家的拼搏热情,使同志们切磋了球技、加强了交流、增进了友谊,增强了工会组织的凝聚力,丰富了教职工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教职工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注重对健康运动习惯的培养,营造了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氛围。(工会 冯紫琼)
我校省红色经典诗词朗诵大赛获佳绩
本报讯10月21日,以“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为主题的“河南省青少年红色经典诗词朗诵大赛”总决赛在郑州举办。我校关工委荣获优秀组织奖,我校学生董一鸣、李现奇的参赛作品《花》和薛澳磊的参赛作品《沁园春·雪》获得高校组二等奖,葛元涛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本次活动由河南省教育厅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河南省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大赛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大青少年继承革命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引导广大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原”。
活动自今年4月份启动以来,历经初赛、预赛层层选拔,共有来自全省各地的100多个节目、2000多名中小学、高校学生参加总决赛。(关工委 团委)
基于“双创”视域下我省新升本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创新探析
l季荣臣
一、 “双创”形势下我省新升本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存在误区
当前,我省不少高校尤其新升本高校认为“双创”教育是针对少数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和就业行为,并没有将其视为一项长期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行为,没有理解和领会“双创”教育的真正内涵和意义,在专业教育中并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直接影响到“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效果。
2.“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偏差
一是新升本高校的办学类型多为应用型,其主要培养具有应用能力的“双创”型人才,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新升本高校培养的人才多以理论教学型为主,教学模式以理论讲授为主,缺少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二是新升本高校普遍认为“双创”工作是就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心和主要环节,只是为少数有创业意愿且有创业能力的学生开设的,没有必要把“双创”教育搞成普及性教育。
3.“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到位
目前省内大多数高校都出台了众多创新创业的激励政策和措施,但是仍未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只是在传统培养模式基础上的局部修正和补充,仅仅是以思想教育和引导、创新创业大赛、企业培训或实习为主,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没有侧重点,缺少系统性和层次性的人才培养体系。
4.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
创新创业教育的自身特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理论知识和授课技巧,更要有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但目前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主要是学生就业中心的行政人员和负责就业教育的教师,或者是高校辅导员,其知识结构远不能达到从事“双创”教学的基本要求。
5.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实践来实现,但大多新升本高校在“双创”教育中,由于教师经验所限,绝大多数课程都是以课堂的理论传授为主,缺乏实践环境,所学知识只停留在理论阶段。由于办学规模和资金等条件的限制,不同高校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在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水平上参差不齐。
二、 “双创”形势下我省新升本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创新
1.更新人才培养观念,革新“双创”教育新理念
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学生谋求学业发展、为未来职业做准备的自觉行动。为此,应对传统本科教育模式进行革新,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同时,还必须体现在新升本高校办学理念的顶层设计上,并固化成为教育者们的共同理念,进而形成持之以恒的内在动力与自觉追求。
2.融合校内外资源,搭建“双创”实践教学平台
一是重视创业训练中心、虚拟仿真平台的建设,并保证能全校师生免费开放。
二是高校和相关部门合作创建孵化实践平台,为在校学生营造创新创业训练的真实操作场景,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良好保障。
三是利用校外资源,强化校企合作。
3.增强能力为目标,构建“多层次、多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首先,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分层次的方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在低年级课程的设置上,偏向设立能启迪创造性思维、创新方法及创新创业管理的课程,将创新知识和创业精神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意识;在中高年级,将创新方法论、创业技能训练等融入他们的专业课中,可以开设“互联网+”创新创业、商业模式设计及创业沙盘模拟等实训实战课程,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其次,针对教育主体,实行“学校——院系”两级制的分层式教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在资源集聚、统筹调配、普及推广等方面的优势,在学校层面进行统筹规划与指导,开展通识教育、培育孵化及全校性教育和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院系在学科专业方面的优势,积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并开展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专业性创新创业课程和个性化的教育活动。
4.强化“双创”师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整合校内师资。建立自身校内师资库,将具备多种素质、专业型教师人才纳入师资库,进而根据教师的管理学、心理学、财务管理等跨学科背景和创新相关知识以及实践经验与人才培养方案完成融合设计,在根本上解决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
二是加强对创新教育授课教师的培训。聘请校外专家对校内的教师进行培训,为校内教师提供各种外出培训与学习机会,鼓励教师校外挂职学习,提升教师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能力。
三是广招校外教师。邀请企业高管、政府公务人员、法律从业者、风险投资者等相关人员到学校里进行教学或担任学生的“双创”导师,从而提升本校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5.创新各类方法
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推广小班化教学、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项目研究等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将创业情感、创新精神、创业兴趣融入到专业学习和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好书推荐
《物种起源》
书名:物种起源
作者:(英)达尔文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馆藏地点:自科书库
索书号:Q111.2/3420-3
【看点】自然选择每时每刻都在世界上发生着,优者生存,劣者消亡。各种变异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正悄悄地、不为人们觉察地起着作用。达尔文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从似乎不变的事物中找到变化,从表面看来没有联系的事物中找到关系。
【推荐理由】《物种起源》是科学史和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丰碑,是人类文化的优秀遗产,是历经时间考验的不朽之作,它不仅是伟大科学创造的结晶,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载体,它以崭新的思想体系震撼了世界,从而使人类的起源和历史得到了科学的阐述,具有永恒的意义和价值。(图书馆 刘禄峰)
从习惯动作分析你的性格特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习惯,但某些习惯能透露出一个人的性格。有些人一紧张就喜欢摸头发、摸鼻子,心情烦躁时喜欢转笔、抖腿等等。这些心情糟糕时候的小动作,正透露出这个人的性格特点。
心情烦躁时,喜欢咬铅笔、眼镜腿或是其他一些物品的人,往往个性分明,独立意识较强,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他做起事情来我行我素、不喜欢被人控制,也不希望别人看穿自己的内心,因此希望通过这样的小动作,掩饰内心,也提醒周围的人不要轻易打扰他。
还有人在紧张不安的时候,喜欢摸下巴、捋头发等,这种小动作通常是为了镇定自己的情绪,通过身体的触感和温度平复内心。这样的人通常思维冷静清晰,自我克制能力较强,很少有“失控”的时候。他们遇到事情果断、理智,知道分清轻重缓急。
另有一些人,心情焦躁时会用两只手互相摩擦,或者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这样的人通常自信心强,敢于承担责任、接受挑战,为人豪爽热情,一旦决定做某件事,就会坚持到底。但有时,也会显得有些固执、不听劝告。
还有一部分人,着急时会坐立不安,甚至哭闹、发泄。这种人一般情感上敏感脆弱,依赖心比较强,难以应对挫折打击。
烦躁时,这些动作往往就能将你的性格完整无疑地暴露出来,但是不要为这些事情担心,因为小动作人人都会有,只要我们稍加注意,自我调节,就不会对自己造成多大的损失。(心理咨询中心供稿)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问答(二)
3.国家对在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有哪些鼓励政策措施?
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规定:
(1)在干部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上,进一步强化基层工作经历的政策导向,向在基层工作的优秀高校毕业生倾斜。
(2)自2012年起,省级以上机关录用公务员,除特殊职位外,按照有关规定一律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
(3)市地级以上机关应拿出一定数量职位面向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公务员进行公开遴选。
(4)省、市级所属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时,应拿出一定数量岗位公开招聘有基层事业单位工作经历的人员。有条件的地区,可明确具体公开遴选或招聘的比例。
(5)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将在基层生产和管理一线表现优秀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后备人才队伍,加大从基层一线选拔任用中层干部的力度。
(6)对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实行优先。
(7)高校毕业生在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申报相应职称时,可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或放宽外语成绩要求。充分挖掘社会组织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潜力,对到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所在地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协助办理落户手续,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
(8)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按照国家现行促进就业政策的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
4.什么是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
所谓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包括大学生村官、支教、支农、支医、乡村扶贫,以及城市社区的法律援助、就业援助、社会保障协理、文化科技服务、养老服务、残疾人居家服务、廉租房配套服务等岗位。
2009年4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下发《关于公布第一批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目录的通知》向社会公布第一批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目录,以指导各地做好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工作。这批发布的岗位目录共分为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基层农业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基层文化科技服务、基层法律服务、基层民政、托老托幼、助残服务、基层市政管理、基层公共环境与设施管理维护以及其他等9大类领域,包括在街道(乡镇)、社区(村)等基层单位从事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协调、劳动监察、农业、扶贫开发、医疗、卫生、保健、防疫、文化、科技、体育、普法宣传、民事调解、托老、养老、托幼、助残、公共设施设备管理养护等相关事务管理服务工作的50种岗位。(招生就业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