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经委会主任孙新雷为新生作报告
本报讯9月21日上午,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孙新雷应邀为我校2018级新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开学第一课,作了题为《高质量发展与河南的选择》的报告。党委书记王雪云,校长丁庭选,副校长颜敏及600余名新生现场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丁庭选主持。
孙新雷开场与师生们分享了自己难忘的大学岁月,勉励同学们一定要珍惜美好的大学时光,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刻苦学习基础和专业知识,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充满自信,设计人生,努力拼搏,走向成功。
随后,孙新雷以丰厚的理论功底、开阔的视野及多年的工作实际经验,用大量翔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深刻分析了当前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背景缘由,提出河南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应该围绕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清醒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差距,特别是金融发展和人才方面的差距,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学系统谋划发展及路径,积极培育开放创新动力源,厚植未来产业发展基础,做强做优企业和企业家市场主体,强化金融豫军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稳定的融资保障。同时,他结合我校实际,围绕挖掘学校办学优势、开放办学、差异化发展、第二学位选修、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财经学科专业建设,尤其是金融专业的建设等提出了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意见和建议,坚信河南财政金融学院的未来发展一定会更加美好。
丁庭选指出,孙主任近3个小时的精彩报告站位高远,深入浅出,逻辑严密,旁征博引,纵贯中西,让师生们受益匪浅。报告既是对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践的深刻总结,又有理论层面的前瞻和升华,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也给我校师生带来了学术思想的新启迪和学术研究的新思路,对于学校师生进一步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和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河南省加快经济转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路径大有帮助,特别是对于学校结合实际,对接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加快推进学校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孙新雷简介:经济学博士,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郑州大学商学院院长、郑州大学副校长、郑州市副市长、省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公开发表文章40余篇,出版著作多部,主要代表作有:《二元经济模式评析》《经济发展中的总量增长与结构演进》《河南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提升中原经济区金融支持力度研究》等。(发规办)
学校举行纪念“九一八”升旗仪式
本报讯9月18日上午,“九一八”事变发生87周年之际,“以史为鉴,砥砺前行”纪念“九一八”升旗仪式,在龙子湖校区国旗广场举行。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王建生出席仪式并讲话。
6时40分,仪式开始。全场高唱国歌,举行升旗仪式。7时,凄厉的防空警报划破长空,全体人员默哀沉思。仪式现场,学生代表张程智向全体团学青年提出倡议,要理性爱国,做新时代有理想的好青年;努力学习,做新时代有本领的好青年;报效祖国,做新时代有担当的好青年。活动现场,全体团学青年在学生代表吴东升的带领下重温了入团誓词。
王建生在讲话中指出,举行本次升旗仪式暨纪念活动,既是军训的重要环节,更是凝聚思想共识、强化思想引领的重要仪式教育活动。他强调,全体团学青年要增强政治意识,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树立坚定政治信仰,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矢志不渝用一生来践行跟党走的理想追求。他要求,全体团学青年要增强规矩意识,认真学习规矩,切实践行规矩,从点滴小事做起,慎思慎行,慎独慎言,做守纪律讲规矩的模范,把遵规守纪作为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他希望,全体团学青年增强危机意识,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全面提升自身能力,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
活动在全体师生嘹亮的《强军战歌》歌声中落下帷幕。武警某部承训教官、武装部、学工部、团委等部门同志、新生辅导员、学生组织团学干部和全体新生共4000余人参加活动。升旗仪式活动由党委武装部、校团委联合举办,校国旗护卫队组织实施。(武装部、团委)
我校教师省级赛事获多项奖励
本报讯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教师业务发展和青年教师培养,积极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技能提升,组织和选拔教师参加各级教育教学和科研赛事。我校教师在近期各项省级赛事中脱颖而出,取得佳绩。
在由省教育厅主办的“‘不忘初心 立德树人’师德主题征文、演讲比赛和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中,我校教师的7篇征文获奖。李云峰的《红色基因 不忘初心》获一等奖;杨红梅的《熠熠闪光的他乡之石》、鲁艳蕊的《用爱诠释“良师益友”》、胡雪艳的《立德树人做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引领者》获二等奖;杨树亮的《不忘初心做一名优秀的教师》、王姗姗的《不忘初心 立德树人 做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张玥的《用爱与责任托起教师梦》获三等奖。
近日,省教育厅、省教育工会委员会联合下发《关于表彰2018年度全省教学技能竞赛获奖个人的决定》文件,表彰河南省2018年度教学技能竞赛获奖个人。我校20名参赛教师获得奖励,其中王肖芳、刘喜玲、王伟、宋蕾、谢雯获得高校文科一等奖,王艳获思政一等奖,被教育厅、省教育工会授予“河南省教学标兵”称号;赵璐、杜华、高芙蓉、张庆淑、田雯获得高校文科二等奖,张宇、付瑞敏、李瑶、鲁艳蕊获得高校工科二等奖,吴芳获高校理科二等奖;杨静、淡艳茹、曹莉获得高校文科三等奖,刘晓晨获高校理科三等奖。
在省教育厅举办的第五届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我校教师任帅的论文《VR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获一等奖。
近日,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公布第二十二届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暨第四届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优质课大赛评选结果的通知》,我校多名教师获奖。杜华、李瑶、贾宏汝的《时间管理》,樊霄英的《诗言志歌咏言——声乐的语言艺术》,张桂丽的《账户与复式记账》获得高等教育组课件一等奖;付瑞敏、常慧萍、邢文会的《食醋加工工艺》获高等教育组课件二等奖;席红旗、宋艳、张小军的《C语言程序设计——数组》,王姗姗、刘笠平、秦江的《人生观的主要内容》获高等教育组课件三等奖。(本报记者 郑义)
校团委获评河南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高校项目管理办公室
本报讯 近日,团省委、河南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管理办公室印发文件,总结表彰2018年度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先进集体和个人。校团委被评为“2018年度河南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高校项目管理办公室”。(团委)
离退休职工舞蹈队喜获省直机关比赛三项奖牌
本报讯9月26日至27日,由省委老干部局主办、省直属机关老年人体育协会承办的2018年河南省直机关老年人广场健身操舞交流比赛活动在省体育场举行,我校老年大学舞蹈班组队参加比赛,并荣获活动优秀组织奖,规定套路菊花金奖、自编套路菊花金奖等三项奖牌。
本次比赛,共有21个省直所属单位报名参赛,我校舞蹈队的老同志克服重重困难,从选曲到编舞,从排练到比赛,以饱满的精神,热情的态度,积极参与此项活动。
赛场上,舞蹈队员身着粉色运动衣,神姿婀娜,步履轻盈,随着主题鲜明的红色舞曲,伴着独具特色的京腔韵味,动作整齐划一,犹如行云流水,舞出了快乐、健康、美丽和我校离退休干部职工的精神风貌。
本次活动,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龙子湖校区离退处、现代技术教育中心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为离退休老同志提供了良好的交流、锻炼和相互学习的平台,展示了新时代离退休老同志的精气神,进一步推动了我校老年事业的较好发展。(离退处 黄伟)
学校举办学习贯彻团的十八大精神专题报告会
本报讯9月18日,学习贯彻团的十八大精神专题报告会在象湖校区学术报告厅举行。团十八大代表、河南师范大学团委书记孙冬青向我校450余名团学干部、团员代表作了“不忘跟党初心,牢记青春使命”的专题报告。她从团十八大盛况及大会整体感受、深刻把握大会重要精神、高校团委落实精神的着力点等三个方面宣讲了团的十八大精神。参会的团学干部表示,一定紧跟党的十九大和团的十八大步伐,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扎实做好本职工作,真正将团十八大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团委)
“校地结对帮扶”财务人员培训工作圆满结束
本报讯 为落实《河南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关于开展“校地结对帮扶”精准扶贫行动的通知》精神,充分发挥学校培训扶贫的优势,助力虞城县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在我校“校地结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组织部牵头协调,继续教育学院于9月8日至16日赴虞城县组织完成了“校地结对帮扶”财务人员培训项目。
在虞城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我校顺利完成了“校地结对帮扶”财务人员培训项目,先后为虞城县25个乡镇的601个行政村的村会计、县乡两级财务人员、200多所中小学会计人员举办了四期财务业务知识培训,培训财务人员1200人。
通过对虞城县财务人员的全覆盖培训,提高了县、乡、村会计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职业道德素养和业务工作能力,“校地结对帮扶”项目取得了扎实的成效。(继续教育学院)
我校“校—地协同创新”教师教育改革成效显著
2012年9月,我校开始践行校-地-校教师培训与培养协同创新新模式,与郑东新区教文体育局联合申报“校-地协同创新”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11月,该实验区获批立项,我校、郑东新区教文体局及其辖区相关中小学和幼儿园共同组成河南教育学院“校-地协同创新”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成为首批河南省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之一。在近6年的实践中,我校与郑东新区内的中小学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共遴选双导师160余人,学生到试验区实习822人,举办置换研修教师培训4次,共培训教师647人,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的教育质量效果显著,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1.构建区域校—地—校教师培训培养新模式
区域校-地-校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是在培养高质量的教师这一目标之下,由高等学校、地方政府、中小学等组织通过一定运行机制进行合作而形成的教师教育模式。该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校地协同创新中的高等学校与中小学协同合作扩展到高等学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的协同合作。
区域性的教师教育培训,因为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可以减低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有效提高教师培训的时效性。一是有效解决了工学矛盾,便于基础教育一线教师脱离岗位,能够真正的走进培训课堂;二是便于高校师范生到中小学、幼儿园进行实习,增强安全性的同时能够更有效的进行实习实践。
2.更新教育理念,引领基础教学改革
通过试验区的建设,我校对基础教育教师的培训让教师对自身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对帮助教师反思改进教学,提升理论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双导师制”实施中,我校教育教师在深入幼儿园中小学、深入课堂听课把脉、指导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适时加强理论指导,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对教师快速成长起到了助推引领作用,保障了教师成长少走弯路,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引领了基础教学的教学改革。
3.采用“教-研-训”一体化教师培训形式
“教-研-训”一体化的教师培训形式,教即教学,通过听课、座谈、指导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研即科研,以高校教师为主导,研究基础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共同申报课题,共同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训即培训,通过置换教师培训班,加强基层一线教师的专业技能,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教-研-训”一体,就是重新思考教研和培训的功能定位,改进教研和培训的思路和方式,将教育教学问题解决和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有机整合,将教师培训内容定位为以解决问题为中心,通过教师参与,获得更深人的“理解”,发现其中的“意义”,建构新的实践知识体系,有效实现基础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4.依托试验区,为区域基础教育提供服务
一是教育培训,我校与郑东新区文体局共建教师教育试验区的建设中,帮助与指导文体局开展区域内教师培训工作;二是决策咨询,发挥我校理论研究优势,对教师教育领域的现状和问题、国际教师教育研究的前沿与热点等进行深入研究,为当地政府提供教育政策咨询,引领教师教育改革。
5.有效提升了我校师范生培养质量
通过实验区建设,地方政府与中小学校在校-地-校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实施过程中,由被动参与走向互惠共赢,并逐渐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与义务,进而与我校协同创新,共同培养优秀教师。这种角色的转化,使实验区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也成为师范生培养主体之一。5年来,我校精选1590名师范教育专业学生到中小学、幼儿园进行实习。教育实习内涵的丰富,教育实习形式的多样,使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得到综合锻炼与全面提升。正是实验区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以师范生培养主体身份的介入,提升了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