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15日475期A4版
2018-10-15 00:00 校报编辑部 

讴歌母恩扬大爱

●连文星

母爱亲如水,母恩重如山。

母亲的照片较多,最珍贵的一张拍于1984年禹州城内康家拐家中。当时我在中学教书,知识分子大调薪刚结束,我16岁被错划的右派虽已改正,学历问题却未得解决,“四门功课不及格,学习困难而勒令退学”的处分也未撤销,因而,不仅特低的工资不能调平,工作也面临失去的危险。幸运的是,高教部给我有信函,兰州大学只好同意解决我的学历问题,但要求我“无缝对接”:立即入班补考、补课,所有课程都及格后才发给毕业证书。这显然是刁难,因为我已44岁,课程中断26年,面对逻辑性强、需要很多知识积淀的一类大学数学课程,未经复习就进入补考和学习,一般情况下是绝对通不过的。但我又不能不考虑全家老小的生存和我的名誉、命运,我也不甘心失去这唯一的机会!于是,我陷入了茶饭不思、昼夜失眠的境地。敏锐的母亲发现我神态异样,立即把我叫到后院诘问,之后,母亲决然地说:“迟疑什么?接受挑战,夺取胜利!我还是老看法:路是人走的,再坎坷的路,决心大的人一定可以跨越过去!”她离开藤椅坚定地走向门口说:“你赶快去兰州吧,我要求你以良心为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当老师;我只在这个门口喜接努力学习、获得学历而归的儿子,我只在这个家里等候有真才实学、能承担教学责任的儿子!”母亲的话如巨雷闪电划过天空,我骤然惊醒,赶紧把我坐的木椅搬过来请她坐下:“娘,我听您的话,我记着了,请相信儿子……”母亲却指着大门说:“快去请人来照相,我要立据存查!”

刚到兰大不久,母亲便把照片寄了过来,并附信说:“儿子,这不仅是一张照片,更是你给娘立下的誓约!你该知道,我和你爸都当过老师,虽然是民师,也从教学生知识、文化的课堂上获得了无穷的欢乐,也从人们因教育而终生受益的事例深感欣慰、活得有成就。我们觉得当教师好,从心眼里热爱教育。所以,虽然你在学校划过右派,我们仍坚决主张你放弃“油水多”的外贸局工作转到“运动多”的学校来教书。现在,我们仍希望你坚守教育,努力克服困难,有决心、有计划、高成效地学好功课,顺利毕业!这是全家老少,也包括你的学生对你的期望!”我含泪看了几遍,然后连同学生们的信(有已考上兰大的张宝林、魏改军以及在河南的贾国从等的信)送到了兰大校党委办公室邢素贞主任处。下午,她竟亲同数学系主任牛培平来我的住室表示感动和支持,并热情地鼓励了我。

毋庸置疑,我赴兰大补课、学习确实是冒险,似乎是一场豪赌。但在母亲的“胁迫”、激励下取得了十分美满的结果:获得优良成绩,走上讲台讲《常微分方程》课;1986年又接受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陈景春动员调回故乡郑州,2000年退休,返聘一学期后再外聘广东高校;2006年底始离开工作岗位回到郑州接送两个孙子上学。50年的教学实践中,凭借执着的育人之心和强烈的责任感,我一直获好评或奖励。而且,随着妻子入教幼儿园,儿子、女儿、女婿也分别从教,一个崇尚教育、三代八人的“教师世家”诞生了!

无疑,这帧照片意蕴厚重,它不仅镌刻了一桩事实,记载了了我实现命运的逆转,更展现了母亲睿智、高尚的母爱,形成了以爱和正义为主旨的教育家风。这种家风,也给我、我的子孙以及众多的学生,带来了心灵的启迪和震撼,散播开来。我相信,若每位老师都是如此,中华大地定会成为洋溢真爱的欢乐人间!

春日随笔

●谢帅锌

夜雨,微醺。

等待是美好的,它的美好之处便在于,你可以在等待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让自己成长得更加优秀,优秀到下一个场景别人可以直接看到你。

我觉得,每个人都是一本书,一本厚厚的书,只不过不一定会有人翻阅便是。我这一本书,记录的便是我一步步变得优秀的过程,以前是如此,将来更是如此。

每个阶段结束时,回首以往,总觉得现在才是最好的样子,自小如此,现在亦如此,不论这个阶段里,发生过种种,当时又让我如何,我也总是觉得,现在的样子才是最好的。不论是能力,还是心境,现在的样子,都才是我能拿出来的最好的样子。

而每次因为一些事情,发现了自己的窘迫与不堪,意识到自己身上的哪些问题,了解到自己无意间养成的一些坏习惯与种种不足,猛然惊醒,遂改正、弥补。

因为在我的心里,一直都有着一个特别棒的自己,那也是我最想要的状态:

永远积极向上!

永远都相信自己:任何的困难,都不能阻挡我披荆斩棘地将之闯过!

这些状态,这种对理想的向往,一直都存在着,不能忘却,即便有时候整个人被颓废笼罩着,也总会被唤醒,被出现的各种情况唤醒。

最近的一次,在一个比较重要的竞选里,我失败而逃,当时感觉有一种自己坚持了好久的东西破碎了,让我变得颓然,整个人的眼睛里充满了混沌与迷茫,再也没有了那一份光明,那一份锋芒。彼时也是无奈,但我也只能慢慢调整,慢慢恢复。

又是很巧妙地,在一节人文课上,老师让我们说一句每天醒来想告诉自己的话。我听到了这个问题,思索着我的答案,原想着敷衍,但其他的答案终究不是我想要的,在那样的颓态下,我想到的是几句歌词,几句支撑过我好久的歌词:“今天我,终于站在这年轻的战场,请你为我骄傲鼓掌,今天我,终于走向这胜利的战场,我要让这世界为我激荡。”于是,大声地对自己说了出来。很自然的,我的颓然、笼罩于我心头的阴云终被冲破,眼中的迷茫,一丝一丝地退散,黑色的眸子深处,仿佛再度有着光芒在凝聚。

深呼一口气,心中的压抑在此时尽数地消散,嘴角慢慢扬起,五指紧握,笑容再度回归。我始终坚信,不管面对任何的困难,我都将披荆斩棘地闯过。

我想就这样

●邢宝丹

我想就这样

独自一人行走

放逐记忆

在行云里流浪

我想就这样

背上简单行囊

歌声飞扬

风景轻快明亮

我想就这样

晴空

艳阳

微风夹杂着花香

和遥远的记忆重叠

模样难以名状

我想就这样

去看看远方

我想就这样

去触碰太阳

我想就这样

去诗中流浪

我想就这样

将所有心生的温暖

流淌成文字珍藏

袖学拓枝

墨染海棠

剪一段时光

在心底酿成酒香

在深夜里为自己斟上

成长在大数据时代

●闫晓楠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印记,这个时代的人也会有自己独特的记忆。

一个特别喜欢的作家在5月来到了郑州,我大老远跑过去见了。发在微信朋友圈,朋友们都问我,你真的见到了本人?为什么感觉那么不真实?然而,这就是我们的互联网时代。世界说大很大,说小也很小。

身处大数据时代,人们更多的选择了流量阅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习惯。我们可以在网上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也可以在某位大咖的公众号上读自己喜欢的文字,并给他们留言;也能够在微博上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关注他们的日常。写作更多的是真实情感的流露,而不仅仅是冰冷的学术研究;评论也不是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够做,普通人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大数据时代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了飞跃。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就在我们的身边:出去玩要骑共享单车,花钱要用移动支付,买东西要用阿里巴巴,甚至上课也用远程教学,通过自媒体时代,我们接触了更多的流量数据。读者可以读更多的书,作家可以倾听读者的感受,第三方可以做更多的评论。这是我们的大数据时代。

有时被朋友问道,你做什么什么后悔吗?其实,我觉得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只要更加地充实自己,勇敢地追寻过、努力过,就没什么好后悔的。成长是一段冒险的历程,只有历经挫折与坎坷,仍然执着向前,我们才能无所畏惧地成长为无坚不摧的人。

读 于 思

●翟冬丽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印记,这个时代的人也会有自己独特的记忆。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越来越功利,人心自然也越来越浮躁,导致我们对于这个世界和自身越来越缺乏清醒的认识,尤其是在对于事情轻重缓急的拿捏、分寸尺度的把握以及对于事情的看法和认知上。多读书的人,在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会清楚地知道这件事自己能不能做到,做到的话能不能做好,做好的话又可以做到什么样的程度。因而,多读书的人在思想上是比较深邃的、有趣的。当你心情浮躁、消极迷茫时,不妨打开书,来一场灵魂的对话。可以说,与书为伴的人,总会找到打发无聊和赶走恶意的好方法。

杨绛先生的父亲有一次问杨绛:“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她说:“一星期都白活了。”父亲笑了,说:“我也这样。”很多人都爱追问读书的意义、读书的用处,其实真正手边不离书的人很少会这样问。因为对于那些真正爱书的人来讲,读书就如同我们吃饭睡觉一样,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事情,也可以说是习惯了,没什么需要追问的意义和用处。就拿吃饭来说,你不会每次吃饭前,拷问自己为什么要吃饭,吃饭有什么好处,吃过的饭会被消化系统排出去为何我们还是要吃。最直接来说,你不吃饭,你会饿,正如爱读书的人一样,长时间不读书,感觉不自在,像是缺少了什么,整个人都没了灵气。所以,读书就读书,尽情地体会读书所带给你的趣味,不必去强调到底有什么意义。不读书就不读书,没什么特别丢人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人各有志,各有追求,很正常。不必去强调你是为什么才不读书,更不要去否定读书这件事本身。真正爱读书的人,就好像女人天生爱打扮一样,没有为什么。

读书,如果必须问一个意义,那么于爱她的人来说,她最重要的意义或许就是陪伴了自己度过曾经的那些美好时光以及丰富了自己的内心情感。手边有书,就永远不孤独、不乏味,书里有比眼睛里更生动的世界。我认为,读书就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读书是为了更好的思考,爱读书的人都不会缺乏对人生的思考。也给枯燥无味的生活平添了一丝乐趣。“书中自有黄金屋”这话不是空穴来风,多读书总归没有坏处。

有段时间,我读了蔡崇达的《皮囊》,觉得意犹未尽。《皮囊》开始,恰如阿太所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阐明本书中心思想。读完以后,受益匪浅,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在顶着一张皮囊,除了包裹着我们的肉体,也承载了我们的内在灵魂。就好像我们必须给梦想、追求冠之以高高在上的说辞。理想一定就是伟大的,追求一定就是高远的,然后奋不顾身地拼命奋斗,甚至耗尽了自己有限的精力,肉体、皮囊也跟着一同消陨在所不惜。可皮囊若不附着骨子里的这份精气神,也仅仅只是皮囊,发挥不了它的作用,终有一天它将什么都不是。人最终都要归于原型,卸下皮囊之后回到那副最真实最谦卑的模样。读书,不就是从书中读出的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汲取到对自己有用的营养吗?人啊,有时间有精力的话,不妨读读书,来场灵魂深处的拷问。

读书本身是一件潜移默化、由内而外的过程,需要时间,需要沉淀。时间久了她给你带来的是一种无法掩饰的人格魅力,甚至是一种思想的彻底解放。与书为伴,会给你带来别样的惊喜。

关闭窗口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