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0日462期A4版
2017-12-07 00:00 校报编辑部 

编者按:7月18日—21日,在田俊廷等校领导的带领下,离退休职工党总支组织支部委员赴沂蒙山革命老区进行了为期4天的考察学习。全体人员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中共山东分局旧址、山东纵队司令部旧址、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旧址、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沂蒙革命历史博物馆等教学点,认真听取英雄事迹、瞻仰先烈们战斗遗迹。大家思想上受到了震撼,自发撰写了考察学习心得体会。本报在离退休职工工作处的支持和协助下,组织刊登以下作品,以飨读者。

诗 二 首

●田俊廷

沂蒙人民尽英雄

当年战场数山东,

沂蒙人民尽英雄。

车轮滚滚忙支前,

抗战解放全推赢。

红嫂个个堪尊敬,

喂乳人桥母子情。

十万男儿随军去,

北上南下建奇功。

孟良崮战役

解放战场孟良崮,

光辉战例少胜数。

将军王牌何猖狂,

目中无人孤深入。

铁军十纵成色围,

毙敌师长张灵甫。

元帅合笑诗篇在,

鬼神三万无觅处。

再回沂蒙山

●王绍亮

脚印印在蒙山顶,

身影映在沂水中。

老将军又回老战场,

千里寻亲到沂蒙。

忆当年鬼子凶,

江山破碎民难生。

中华民族齐救亡,

毛主席派兵去山东。

那时将军还是兵,

跟着罗帅到沂蒙。

八路军天天打胜仗,

战战都离不了老百姓。

红嫂乳汁救伤员,

大姐们架起人桥过奇兵。

小脚担架队支前忙,

老妈鸡汤救出亲人命。

家家都有支前人,

户户送儿去当兵。

街街都挂着烈属牌,

岭岭都被血染红。

哪场战斗没流沂蒙血和汗,

哪个胜利少得了百姓功。

打垮日本又打蒋匪,

推起小车跟陈毅打南京。

支前解放了全中国,

又推着小车回山东。

不当官不争功,

再回沂蒙把地种。

这些是将军亲眼见,

幕幕都让人感动。

大路小道都连着亲,

村村庄庄还欠着情。

将军要找红嫂道声谢,

要和担架队大姐合个影。

同支前大哥碰杯酒,

给送儿当兵的大妈鞠个躬。

找遍山寻遍水,

处处难觅亲人影。

恩人已随时光去,

英雄化土葬山岭。

将军对山唤亲人,

沂水蒙山都无声。

捧一把热土贴脸亲,

老泪纵横如潮涌。

死都不能忘的沂蒙山,

我们欠着你多少情。

当初许诺你享幸福,

没想到解放了还住在老屋中。

老将军连说对不起,

对不起这么好的老百姓。

虽然他解囊建小学,

难补沂蒙一世情。

沂蒙人都好满足,

喜欢煎饼卷大葱。

只要不当亡国奴,

天天跟党享太平。

登孟良崮感怀

●赵国文

山势陡峭热浪滚,

崮顶一望思沉沉。

此乃两军干戈地,

也曾戮力御外侵。

蒋帮独裁背民意,

王牌名高实愚蠢。

百万群众支前线,

四方蜂拥献赤心。

茅棚挥动陈粟手,

岩洞毙命张贼军。

山花有情含血泪,

洒向先烈慰忠魂。

七十年前硝烟过,

初心不忘有来人。

改革大潮迭浪起,

举国争颂出明君。

沂 蒙 行

●李宗林

党建培训班,暑期甫举行。

课堂学理论,体验见行动。

重温革命史,驱车赴沂蒙。

老区人民好,革命打先锋。

跟着共产党,抗日建奇功。

面对日本鬼,人人敢拼命。

石头做炸弹,刀杈显威风。

智勇反扫荡,何惧日寇凶。

配合八路军,同心筑长城。

救护伤病员,忘死又舍生。

沂蒙六姐妹,最亲子弟兵。

村村有红嫂,户户出英雄。

最后一碗米,忍饥送军营。

最后一尺布,只把军衣缝。

一件老棉袄,担架御寒风。

家有亲骨肉,杀敌去当兵。

打败日本鬼,一心盼和平。

人民省政府,全国最先成。

内战烽烟起,老区又出征。

担架小车队,支前随军行。

沂蒙山和水,处处血染红。

革命老区人,青史留美名。

战地怀英烈,陵园缅英灵。

参观纪念馆,又闻枪炮声。

忆昔血与火,身如临其境。

白天访圣地,心潮夜难平。

草木感人深,怦然心神动。

殷殷烈士血,化作民族兴。

沂水秀且绿,蒙山青复清。

和平忘兵燹,人民决不容。

四日时虽短,收获记终生。

学习老区人,立党要为公。

初心永不忘,誓言付行动。

青春再煥发,高歌响归程。

沂蒙山参观学习心得

●刘开国

7月中旬,在校党委、离退处总支的组织安排下,我有幸和部分同志一起到沂蒙老区参观学习。参观学习沂蒙老区,亲自到自己父辈曾经生活战斗的地方去看一看,是我多年的夙愿。

几天的参观学习行程,每一天都有新的收获,时刻都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第一站来到了孟良崮纪念馆,“当年鏖战急,弹洞前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当年,这里进行了一场很激烈的战斗,两天一夜的激战,拦截了国民党进攻山东的计划,扭转了华东的战局,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向山东解放军发起的进攻。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实践,是陈毅、粟裕等华野首长高超军事指挥艺术的展现,是华东野战军全体指挥员浴血奋战的辉辉战果,是地方党组织、地方武装和广大人民群众全力支前谱写的一曲凯歌,它书写了解放战争中的辉煌篇章。在华夏大地竖起了一座威武壮丽的丰碑。

感人泪下的红嫂,老区支前的英雄六姐妹是我们学习的第二个部分。在这里,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舍生忘死、无私奉献,深刻体会了八路军和老百姓的鱼水情深。沂蒙精神是一座闪耀的灯塔,了解历史,才知我们从何而来,学习历史,才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沂蒙精神不仅仅是要学习,要铭记,更要不忘初心,发扬光大。

在沂蒙革命历史博物馆,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沂蒙精神和山东人民为了建设新中国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无私奉献做出的奋斗和牺牲。在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在高耸入云的烈士碑前,我的心情无法平静,百感交集。

机缘巧合,我的父亲曾经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锻炼成长,走完了他无愧于心的人生。在生活中,父亲对我宠爱多于严厉,宽容多于批评,当我填写入党志愿书的时候,父亲认真地和我谈了一次话。他说:“在加入党组织这件大事面前,你一定认真地想好,千万不要一时冲动,为了一些什么目地、目标去加入党组织!你一定得知道入党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信仰可不是一句空话,多少仁人志士为了这个目标,抛家舍业奋不顾身,将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党。在任何情况下,要不忘党的要求,不忘党的宗旨,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对得起党员这个称呼。”三十年后的今天,当我站在沂蒙老区先烈面前,再次感受到父亲对我的关心和爱护,真正了解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觉悟和信仰,更深深地感动于老区人民的付出和奉献。

四天的参观学习,行程长,安排紧,触动大,久久难忘!从未有过这样的学习让自己有这么深刻的体会。简记下来。督促自己,不忘初心,完善自我。

山东沂蒙山红色教育4日行

●梅兰惠

为期四天的考察学习,收获颇丰。

第一天,经过近8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沂蒙山区的蒙阴县,来到了孟良崮,我们学习了解了岱崮地貌,增加了地理知识。

次日,我们来到了位于沂南县的沂蒙影视基地所在地。这里被称为中国的“红色堡垒村”,是用乳汁救伤员的“红嫂”的家乡,是影视剧《沂蒙》《红高粱》《沂蒙六姐妹》《永不磨灭的番号》等影视作品的拍摄地。

第三天,我们先到莒南县参观八路军指挥部和八路军一一五师,紧接着赶往临沂市参观沂蒙革命烈士纪念馆,革命烈士陵园。同志们参观革命纪念馆,缅怀先烈壮志情,感受我党将领浴血奋战的英勇气概和军民一家亲的鱼水之情。

第四天,我们乘车返郑。一路上,大家谈感想说体会,叙经历发感慨,收获颇丰。一致感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人民军队所向披靡,战士沙场浴血奋战,军民鱼水铜墙铁壁。大家最深的感受就是,一定要不忘初心跟党走,赤心不改坚定不移,共筑和谐社会行!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你是灯塔》等嘹亮的红歌声中,大家结束了此次学习考察之行,圆满完成了任务。

沁园春·沂蒙行

●郝青梅

红色土地,骁勇将士,英雄人民。

望孟良崮顶,弹雨枪林;血河风腥,壮烈荡心。

敌师锐尽,捷报喜聆,路转峰回迎天明。

战局扭,看华野健儿,会群英。

沂蒙水长山高,有丰碑多少道不清。

见滚滚车流,奔腾不息;千山万水,运穿送吃。

传承血脉,乳汁救兵,红嫂偕模德英名。

齐奋进,八百里沂蒙,又添新景。

那片红色的国土

●莫少华

2017年,岁在丁酉,酷暑7月。在离退休职工工作处同志们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党总支及各党支部成员一行三十余人,乘车来到了向往已久的沂蒙山区。

沂蒙山区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创立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领导了日照暴动、沂水暴动、苍山暴动和龙须崮暴动。抗日战争时期,在沂蒙山区我党建立了第一个省级政权,山东省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八路军115师驻地,被誉为“小延安”。

沂蒙山区由沂山、蒙山和鲁山组成鼎力之势,为历代军事之要冲。全区群山连绵,溪水纵横,四季风光绚丽多彩。更令人称奇的是,这里山峰生得奇特,多有四周陡峭、顶端平坦可以种田的山头,当地人称之为崮。崮崮相连,据说有72崮之多。其中更有几座具有传奇色彩的山崮,两座是令日本侵略者魂飞胆丧的南北岱崮。岱崮又叫望岱崮,因在崮顶能望见泰山而得名。抗日战争时期有一场荡气回肠的保卫战便发生在这里。1943年11月,1000名日本兵和5000多名伪军,整整把南北两崮围困了18天之久,可就是没能打垮鲁南军区第11团第8连的93名官兵。在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中,8连以伤7人牺牲2人的极小代价,取得了击毙日伪军300余人的重大胜利,狙击牵制了3000多名日伪军,消耗了敌人大量弹药,有力地配合了外线主力部队进行的反“扫荡”作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消灭跟据地的阴谋。另一座就是在解放战争中全歼国民党王牌军74师,击毙中将师长的战斗发生地——孟良崮。

在一座座抗日战争纪念馆,站在一幅幅展示图前,我看到的是在激战中无畏的战士勇往直前地冲锋陷阵;是推着独轮车,扛着担架,冒着炮火紧跟战斗部队滚滚向前的民工支前大军;是跪在地上,用母爱柔情和乳汁救护伤员,用不可战胜的坚韧神情毅然送夫、送子参军上战场的千千万万个伟大母亲和超越血缘的神圣而伟大的阶级母爱;是一个刚刚十九岁的沂蒙山娃,带领全村父老乡亲,抵抗日寇并杀死几十个日伪军而不怕牺牲的英勇王神!

在无名烈士墓前我久久地肃立,仿佛看到一个个年轻可爱的战士,依然保卫着齐鲁大地这片红色热土。虽然无从知晓他们的籍贯,更无法知道他们的姓名,但他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娇子!他们为了新中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此刻他们长眠在这里,像一个个依偎在慈母怀抱的孩子,永远亲吻着自己战斗过的大地……葬身何须桑梓地,青山处处埋忠骨!

除了共产党的军队,历史上再也找不出这样的军队,在生死较量的考验中,没有丝毫动摇和屈服,视死如归!只有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才会这样无私无畏,才会有水乳交融、血肉相连的鱼水情,才会有同仇敌忾的军民一家人,才会有捍卫根据地、保卫人民政权的伟大军民和坚强决心。

这是一片让人留恋的热土,它浸润着无数将士们的热血,包含着老区人民的血水、泪水、汗水和深情。

人民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历史更会永远铭记!

再见了沂蒙山。但我们还会再来,带子女们来,带孙辈们来……

关闭窗口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