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15日438期A4版
2016-06-20 00:00 校报编辑部 

编者按:6月7日下午,龙子湖校区召开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与会同志联系工作实际和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进行了热烈的交流。现摘编与会同志的发言如下,以飨读者。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

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发言摘要

●杨少伟(宣传部、统战部部长,教授)

《讲话》具有时代的高度,是站在世界文化、经济、社会的时代高度提出的重要论述。有历史的厚度,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寻求规律。有洞察的深度,在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阐述上,在对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理解上,以及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特点的理解上,都有很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我们一定要深入学,切实领会《讲话》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要全面学,把总书记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等会议的五次重要讲话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学习,全面领会;要结合学,与当前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相结合,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要加大理论阐释和政策解读力度,努力当好理论宣讲的先导,努力当好引领舆论的先锋,使《讲话》精神融入我们的理论研究中,融入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我们的制度建设中,融入我们的行为规范中,让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王艳(学工部部长、学生处处长、团委书记)

结合工作,谈三点感受:《讲话》一是哲学社会科学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提出了“两个不可替代”的重要论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哲学社会科学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资源和重要手段,哲学社会科学的创造性研究成果可以为决策部门的顶层设计提供理论支撑,把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把顶层设计搞得更科学、更全面,经得起实践检验、经得起历史考验,必须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三是学习讲话精神要与高校“立德树人”结合起来。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要把《讲话》精神与育人工作结合起来,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支撑。

●王艳雯(科研处副处长,副教授)

通过学习《讲话》,对我校今后社科研究工作有几个初步的想法:一是应当坚持问题导向,引导教师开展应用型社科研究,为时代发声。在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中提高研究水平。二是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提倡围绕我省三大国家战略和“三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及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等重大理论课题所带来的地方发展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工作,用理论去引领实践。三是整合以研究机构为代表的社科研究平台,建立新的智库型研究机构,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河南改革发展提供思想和智力支撑,创新我校的社科话语体系。

●范富安(学报编辑部主任,副教授)

我有以下几点体会:《讲话》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了社科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强调马克思主义体系的科学性;明确了社科界的努力方向;肯定了党对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讲话》高屋建瓴,认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指出:一个没有发达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学报》的负责人,深感《学报》(社科版)在国内社科界的地位的取得和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密不可分。没有一个世界的视角就弄不清中国社科发展在世界范围的地位,没有历史的视角就不了解社科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不了解这些也办不好《学报》。我们会努力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去做,力求做好。

●陈书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科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实践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我国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于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终生追求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应该在“马”爱“马”,充满感情地热爱马克思主义,做到有情感;在“马”学“马”,主动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做到有底气;在“马”信“马”,真诚地相信马克思主义,做到有信仰;在“马”言“马”,自觉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做到有传承。只有我们广大思政课教师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正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邰凤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原主任,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既高屋建瓴,又脚踏实地;既总结历史,又展望未来。为每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指明了今后工作的方向。高校一直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阵地,本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战线的一名老兵,虽已退休,但只要还有机会站讲台,就一定“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要深入学习讲话精神,不辱使命、牢记责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方向性。面对冷战后时代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90后大学生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不仅做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方面真懂、真学、真用、真信,殚心竭虑地传承,还要坚持问题导向,开拓创新,勇于担当,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规律,让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真正入耳、入心,用德艺双馨去立德树人。

●王洪成(教育系主任、学前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讲话》是指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准则。《讲话》高度评价肯定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及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讲话》为高校开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开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把《讲话》的精神贯彻到自身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过程的始终,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使之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魏崇周(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讲话》把文化的继承性、民族性放在首位,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促进文化自信。中华文明历数千年传承至今,其外部表现无论如何变化,其内涵精华一直浸染着人们的思想、指导着人们的行动。第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促进文化自觉。目前中国社会中的一些现实问题是传统文化继承不足的表现。在社会转型期,研究者要以自己的成果感染民众、引导民众、教育民众。第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促进文化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是当代文化的“根”和“魂”;研究者就是要挖掘这种“基因”、“根”和“魂”。第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促进文化民间性。我们传承传统文化是要重新梳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与当代中西文化中的健康部分结合起来,研究、生产出当代人喜闻乐见的、健康的、符合时代和人民需要的新型文化形式。

●段玉强(经济与法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总体感受就是振奋和自信,这种感受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认清了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背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全身心投入到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大潮,找准自己的研究方向,深入扎实地研究下去。二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于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教学、科研的指南,不能有丝毫的偏离,坚持党的领导丝毫不能放松。三是以创新的思维思考,以创新的理念实践。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就要以创新的思维思考,以创新的理念探索,就要按照上级党委的要求,准确把握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发展的历史阶段,围绕加快推进实质性融合,围绕加快向本科教学理念的转变,加大自我调整。

●万永彬(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讲话》将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重要性并列起来,指出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调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学习贯彻《讲话》精神要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在专业发展上要读经典,读原著,同时俯瞰各个学派的发展前沿,博览群书,打开学术视野。要做到不泥古、不教条,结合国情和社会发展实际,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传承和创新发展。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对于感兴趣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不追热潮,不避冷门,关键的时候拿得出来,拿得出手。要以“立潮头、通古今、发先声”为学术研究理想,在做好“述学立论”的基础上,开展横向合作,学以致用,为社会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刘笠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教师,副教授)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如何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首先要解决好教师的“四真”问题。思政课教师要做到真学,就是要认真刻苦、脚踏实地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准确把握思政课教材体系。做到真懂,要研究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还有学生的认知的转化规律,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做到真信,要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做到真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其次,要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崇高信仰、坚定信念不会自发产生,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主渠道的重要作用。其三,要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我校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从2009年开始,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法的改革,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经过这几年的推动已取得一定成效。

●秦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教师,副教授)

主要体会有两点:一是要解决好话语权缺失问题。目前,话语权还是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有的是不喜欢我们的发展、不理解我们的发展,有的是把中国的发展理解成是学西方的。只有提升、发展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提升我们的话语权,使我们的话语体系让人愿意听,听了能理解、能产生影响,这样才能解决“失语就要挨骂”的问题。二是解决好大学人文精神问题。我们需要在大学里开设各种各样的人文课程,带给学生深度的滋养,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思辨的能力、进入社会的能力和担当责任的精神,这就是哲学社会学科带给我们的胸襟、气质与勇气!

●陈于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教师)

我有两点体会。首先,认识到讲话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历史和现实的高度、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高度,清晰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是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其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真正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其次,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指示。继续深入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新模式,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

关闭窗口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