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彩财金人
笃实严谨学者路 矢志不渝教改人
——访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魏崇周
他对中华文化的敏感度似乎是与生俱来的。那一年,他志于学,唐诗宋词能吟诵,腹有诗书早气华;那一年,他弱冠岁,初入杏坛种桃李,文史侃谈萦绕梁;那一年,他思于立,不甘平庸顺自然,执着文学去考研;如今他过不惑,投身非遗天地间,传播华夏五千年。岁月蹉跎,叶不舍枝寒蕾落;穷追不舍,时间化为累累果。他就是“出彩财金人”之一,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魏崇周。
路遇严师影响远,守正出新双发展
俗话说:家有黄金用斗量,不如自己本领强。好的导师不仅传授学科知识,还会对学生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或许是一句引人思考的话,或许是一件深受启发的事。让执迷不悟的人恍然大悟,让迷茫徘徊的人醍醐灌顶。无论你的家庭环境怎样,资质天赋如何,一位好导师似乎总有四两拨千斤的能力,引导人走上一条光明的道路。
正如习近平所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魏崇周幸运地遇到一个又一个好导师。他们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在时间规划、学术思想上给予正确指引、严格训练,魏崇周也因此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见识、拓展了视野。“严师出高徒”成了教育领域颠覆不破的真理。山的那边还是山,路的尽头还是路。近邻尚临百里远,严师悉心孜不倦。魏崇周犹记得当时导师们的论文批注,大到文章思路的调整,小到标点符号的使用,密密麻麻,无不体现导师的严格与用心。在不断学习中,魏崇周逐步向导师们要求的中西合璧、古今融合、文史哲贯通的标准迈进,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学术理念与方法。这些都与导师们的严格要求密不可分。
有光照亮,不畏远航。魏崇周注重守正出新、双线并进。他守正而出新,准确领会导师“中国文学思想史”学术思想及“易代之际”“地域文学研究法”“中华文学史”“源流传承说”“古今同理说”“心灵沟通说”“整体性研究”等理念,加以传承,并转化为自己的学术能力。同时他依据自己的研究,进行新的探索,提出新的学术理路与研究方式,在历史还原、历史洞见原理的基础上把导师的学术思想扩展为“中国文艺思想史”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探讨历史传承的原理。把中国文艺思想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把静态研究与活态研究结合起来,把传统与当代结合起来,站在文化传承的角度对研究对象从古到今进行历时性研究。
魏崇周还坚持双线并进的研究方式。即一方面对中国文艺思想史的重要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另一方面对中国文艺思想史的研究理论与方法进行总结和探索,以便找到每一个课题、每一篇文章最为合适的研究角度与论述方式。学术方法的创新带来的是视野的开阔与论述的新颖,以及历史与逻辑的圆融。
魏崇周从解决社会的现实问题出发,深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并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来回答。在《文学遗产》《文化遗产》《民俗研究》《戏曲研究》等发表独著论文二十余篇,出版独著学术专著五部。
学者之路肯拓展,投身非遗细究研
在首都攻读博士期间,魏崇周除了深入探讨中国文学思想史,总会抽出时间参加政府部门举办的各种文化政策及相关学术的会议。传统文化的强势回归与“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兴趣开始在心中萌生。
2007年来到学校工作,在地方文化发展需要的推动下,魏崇周开始全面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其把中国文化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立足传承,贯通研究。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朱载堉文艺思想发展过程及其历史传承研究》、2013年文化部十二五规划项目《河南杂技艺术演变史及传承研究》、2014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民价值观培育研究》、专著《中原传统乐舞文化发展史》等都是这种学术理念的体现。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民价值观培育研究》入选“河南省百优人才”文库,《河南杂技文化史》入选“2016年度河南社会科学文库”,《河南日报》专门报道;《中原传统乐舞文化发展史》入选河南人民出版社“学术汇”文库并获2017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研究报告《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文化产业研究》获2016年度河南省发展研究奖三等奖。因其扎实、新颖的研究,被河南省委宣传部评选为“河南省百名优秀青年社科理论人才”。
2010年9月,魏崇周在中原特色区域文化研究所的基础上,在校领导的支持下,申请了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并担任执行主任,其以项目引导、凝聚了校内外一批中青年教师参与非遗研究和文化产业研究。依托河南省文化厅,与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形成了一定的交流机制,并于2013年10月代表学校加入“海峡两岸文化创意高校研究联盟”。魏崇周关注现实、积极转化成果。他通过提案、成果要报等方式向政府部门及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作为主讲之一多次参与省委组织部组织的全省干部自主选学国学培训。参加河南省博士服务团,任河南省政府研究室社会处副处长。
在非遗进校园方面,2011年6月,学校成立了“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成员涵盖各个院系,由魏崇周任指导老师,探索大学生调研、科研、考研之道。协会与校内外社团广泛交流,多次邀请非遗专家开展讲座,并定期举办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展演。此外,还设立大学生非遗科研小组组织科研活动。省内外媒体对这些活动多次予以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曾说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文脉。我们不仅要保护,也要继承、发扬和创新。”文化成就未来,非遗不容忘怀。魏崇周把高校作为非遗传承的重要阵地,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忙中治学挤时间,悉心教育指明路
“人不学,不知义”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了学习的方法性;“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强调了学习的广泛性;“学而不已,阖棺乃止”则强调了学习是终生的事情。
魏崇周治学严谨,虽然工作繁忙,仍能够刻苦钻研。他十数年如一日,几乎每天学习十小时,牺牲休闲娱乐、交友唠嗑以节省时间。甘坐冷板凳,不浮不躁,不急不骄,在学术研究时间的投入上早已是“五+二”“白+黑”。
在学校任职以来,魏崇周共主讲中国文学批评史、文学作品鉴赏理论与实践、古代文论选读、古代文论专题、文学概论、文艺学论纲、大学语文等七门课程。他能够创新教学方法,以传播语言文学知识为基础,以提高应用能力为核心,以充实学生人文精神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魏崇周教学格局恢宏洒脱,善于引导学生以点带面、举一反三,不拘泥于一章一字,又能以小见大,教育学生培养严谨的学习和学术方法。同时教之以凡事有心,俯首可得珠玉的为人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多次被评为“教学质量考评优秀教师”,2015年入选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2016年被评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科技带头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志向是前进的路标。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针对我校第一届本科生即将毕业,魏崇周高兴并寄予厚望,他特别强调本科生毕业后不要随波逐流,要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以考研为例,要注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和学校,不忘学术初心,牢记创新使命,努力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当然,在追寻兴趣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寻自己终身不变的志向。志向就像罗盘,兴趣就像风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可以让你驶向理想的港湾。《礼记·中庸》中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生就业同样如此。但实际上,当站在就业的十字路口时,很多大学生却茫然无措,不知何去何从。魏崇周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对未来生活和职业目标进行规划并做相应准备,不能白白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和成长的机会,否则就可能出现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局面。他希望每个大学生都能努力把握好自己能把握的东西,读好自己的书,讲好自己的故事。
“笃实严谨学者路,矢志不渝教改人”是对魏崇周事迹的生动概括。如今魏崇周仍然奋斗在学术和教育的第一线,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世界不朽建筑大图典》
作者:紫图大师图典丛书编辑部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馆藏地点:自科书库
索书号:TU-881.1/2264
【看点】本书清晰呈现了建筑文化的发展脉络,全面收录世界建筑发展史重要环节中的优秀代表建筑,每一座建筑都附有简洁生动的艺术赏析,深入浅出地讲述建筑背后的故事,并介绍了各主要建筑流派,以及人类文明发展的宏观背景。
【推荐理由】本书收录的400座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作为人类建筑史中最杰出的经典,构成了横贯5000年人类文明史的宏大叙事。从远古的金字塔,到当代的摩天大厦,在人类为自己所构筑的空间中,这些建筑几乎承载了每一个时代的全部信仰、社会情感和审美情趣,都带着深刻的历史烙印、人类文明精华,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蕴含着令人感动的艺术与生活真谛。(图书馆刘禄峰)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问答(十三)
三、鼓励大学生应征入伍,报效祖国
44.国家鼓励大学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这里的“大学生”如何界定?
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和独立学院,按照国家招生规定录取的全日制普通本科、专科(含高职)、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的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已被普通高校录取但未报到入学的学生。
征集的大学生以男性为主,女性大学生征集根据军队需要确定。
45.公民应征入伍需要满足哪些政治条件和基本身体条件?
征集服现役的公民必须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军队,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决心为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而英勇奋斗。征兵政治审查的内容包括:应征公民的年龄、户籍、职业、政治面貌、宗教信仰、文化程度、现实表现以及家庭主要成员和主要社会关系成员的政治情况等。
公民应征入伍要符合国防部颁布的《应征公民体格检查标准》和有关规定。其中,有几项基本条件:
身高:男性160cm以上,女性158cm以上。
体重:男性:不超过标准体重的30%,不低于标准体重的15%。
女性:不超过标准体重的20%,不低于标准体重的15%。
标准体重=(身高-110)kg。
视力:大学生右眼裸眼视力不低于4.6,左眼裸眼视力不低于4.5。屈光不正,准分子激光手术后半年以上,无并发症,视力达到相应标准的,合格。
内科: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呈阴性,等等。
46.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大学生的年龄是如何规定的?
男性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为年满18至22周岁,高职(专科)毕业生可放宽到23周岁,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可放宽到24周岁。
女性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为年满18到20周岁,应届毕业生放宽到22周岁。
47.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要经过哪些程序?
(1)网上报名预征:有应征意向的高校毕业生可在夏秋季征兵开始之前登录“大学生应征入伍网上报名平台”(网址为http://zbbm.chsi.com.cn或http://zbbm.chsi.cn,下同)进行报名,填写、打印《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登记表》和《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申请表》(以下分别简称《登记表》《申请表》),交所在高校征兵工作管理部门。
(2)初审、初检:毕业生离校前,在高校参加身体初检、政治初审,符合条件者确定为预征对象,高校协助兵役机关将《登记表》和《申请表》审核盖章发给毕业生本人,并完成网上信息确认。初审、初检工作最晚在7月15日前完成。
(3)实地应征:高校应届毕业生可在学校所在地应征入伍,也可在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应征入伍。
(4)组织高校应届毕业生在学校所在地征集的,结合初审、初检工作同步进行体格检查和政治审查,在毕业生离校前完成预定兵,9月初学校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为其办理批准入伍手续。政治审查以本人现实表现为主,由其就读学校所在地的县(市、区)公安部门负责,学校分管部门具体承办,原则上不再对其入学前和就读返乡期间的现实表现情况进行调查。
(5)在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应征入伍的,高校应届毕业生7月30日前将户籍迁回入学前户籍地,持《登记表》和《申请表》到当地县级兵役机关参加实地应征,经体格检查、政治审查合格的,9月初由当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办理批准入伍手续。(招生就业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