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哲学观
2017-03-17 00:00 党委宣传部 

捷克小说家弗兰兹·卡夫卡,1883年出生于一个犹太商人家庭,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卡夫卡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主要作品有《变形记》《地洞》《审判》《城堡》《饥饿艺术家》等。他的作品运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将资本主义社会里个人的孤独、忧郁、恐惧、绝望、徘徊、挣扎、反抗表现得淋漓尽致。

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和个人的生活环境对卡夫卡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卡夫卡所处年代的奥匈帝国正逐步走向衰落和崩溃,民族矛盾、社会矛盾层出不穷,社会动荡不安。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各国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使人们对未来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和不安。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高强度的工作使人变成了机器的奴隶,人性遭到了摧残和异化。社会排犹浪潮日趋严重,犹太人被欧洲主流社会排斥。作为犹太人的卡夫卡感到漂泊不定、孤立无援。

在生活中,父亲对卡夫卡人格的形成有着深刻影响。他的父亲缺乏耐心和关怀,不会倾听他内心的真实想法,简单粗暴。久而久之,卡夫卡变得更加孤独忧郁、敏感脆弱,更加恐惧父亲。他担心自己无力承担家庭的重担,因此,他曾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在卡夫卡的心目中,“一切障碍都在摧毁他”,他成为了“彻底的失败者”。

卡夫卡作品的哲学观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卡夫卡作品中的恐惧心理

在卡夫卡的作品中,恐惧与不安无处不在,海德格尔用“畏”来描述这种情绪。海德格尔认为,“畏”不同于“怕”。“怕”是针对具体的、特定的对象,我们只需远离它;而“畏”往往不针对具体的对象,找不到具有威胁性质的东西,但它是无形的、不确定的,让人无处可逃,它不在任何一处,却又无处不在。“畏”让人们真正体会到了无依无靠、孤立无援的生存状态。在他看来,“畏”是最根本、最原始、无法逃避的情绪,它公开了人的被抛状态,即不知从何处来也不知往何处去,“存在着且不得不存在”的状态。

卡夫卡的中篇小说《地洞》深刻展现了无处逢生、惶恐不安的状态。为了抵御外界的威胁,小动物开始建造一个安全的地洞。然而,它很快陷入了矛盾和恐惧之中。对于地洞进出口的设计,它担心过于方便导致安全隐患,又害怕不够方便不利于逃跑;它将食物搬来搬去,苦恼于集中还是分散摆放;它费劲心力设计出迷惑性的入口、通道,以防外敌入侵。当它为自己完美的设计感到心满意足时,“曲曲曲”的响声让它再度深陷恐惧。原本建造地洞是为了更加安宁,但在造洞的过程中,内心反而越来越惶恐。地洞设计得越严密,越能发现不安全的因素,内心就越缺乏安全感,周围微小的声响都能击垮它的内心。这种莫名的恐惧并不来自具体的对象,但四周都弥漫着恐惧的气氛,让它无法逃脱。它享受着狭窄、宁静的生活,沉迷于精密的设计和建造中,用这种方式掩盖内心的恐惧。然而,宁静只是暂时的,危险随时会到来,必须时刻提防。恐惧和宁静交织在一起,让它陷入了更深的痛苦。

二、卡夫卡作品中的异化思想

在卡夫卡的作品中,主人公常常陷入“非人”异化的困境,海德格尔用非本真状态描述了这种境遇。他表示,非本真状态不同于本真状态,它深刻地反映了人的异化,而“常人”就处于这种异化状态中。“常人”即在社会中如何生存、如何与人打交道的社会规则,它被大家普遍认可和接受,若违背了这种规则,就会遭到排挤。然而,这种日常的平均状态使人们丧失了个性,只是按照现实的行为规则去办事,受世俗思想、他人观念的支配,凭借他人的观点来衡量自己。在他看来,沉沦于“常人”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状态,但我们不能淹没于此,应有所反思和觉醒,重新回到本真状态,找回真正的自我。

关闭窗口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