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和平,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就世界范围而论,特别是就绝大多数国家而论,这种发展的内涵和实质,是近代以来所开启的现代化的实现过程,即经过工业化、市场化和信息化,完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乃至所谓后工业社会、由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在当代中国,发展这一主题尤其通过疾速的现代化过程得到了特殊和具体的体现。20年前,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刻,邓小平鲜明地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这一命题,把发展这一当代中国面临的主题和根本任务极其明确地提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面前。20年后的今天,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发展作为引领当代中国前进的主导话语和核心理念,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社会的面貌。
一、始终不渝地以发展为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基本前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成功地利用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通过年均经济增长近 10%的持续高速的发展,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贸易大国和外汇储备大国。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90倍。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贫困人口数量大幅下降,农村贫困人口减少2亿多人。城市化率则已超越 50%。总体而言,中国在短短几十年内走过了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两三百年才走完的历史进程。正如某西方媒体评论的:“不管以什么为标准,中国成就的规模都是非凡的。它的工业化的速度是西方的 3倍。欧洲用 100年实现的成就,中国只用一代人的时间就实现了。”
中国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世界的发展,改变了国际社会既有的经济和政治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始终不渝地坚持发展这一主题,坚持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专心致志地进行并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果。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发展这一主题,特别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早在改革开放不久,邓小平就将发展提到全人类发展的高度以及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高度来加以审视,不仅指出发展是当代人类所面临的共同的课题,是解决既有世界格局中南北关系的关键,而且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他鲜明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搞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还特别重视发展的目标和价值定向,始终将发展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及与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公正相联系,强调“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江泽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而又面临重大挑战的历史条件下,将发展同党的性质、使命和执政理念紧密结合,提出党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基于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江泽民还进一步提出,发展“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变化了的新的实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吸取国外发展经验和教训,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将“以人为本”作为其价值向度和核心理念,从而将“科学发展”与“以人为本”两个维度紧密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飞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和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发展进一步走上更加自觉、更加健康的轨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始终不渝地坚持发展所实现的迅疾崛起,无疑是现代人类史上具有世界历史性的重大事件。它不论对于中国自身还是对于世界历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中国自身来说,它不仅意味着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复兴和辉煌的承续,而且意味着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基本完成,意味着一种新的现代社会形态的构建和生成。对于世界历史来说,则不仅意味着现代化是每个国家、民族都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和过程,而且意味着在实践上开启了一种新的现代化道路,即所谓“中国道路”,并同时在理论上提供了一种新的“现代性”的样式和类型,即所谓“中国现代性”。以往,西方思想家政治家们曾普遍将“欧美现代性”认作具有普适性的“全球现代性”。现在,人们则必须开始正视乃至承认:“欧美现代性”实际上与“中国现代性”一样,不过是一般现代性即所谓“全球现代性”的一种基本的特殊类型和表现形式。也就是说,“全球现代性”作为一般现代性,实际上已经开始呈现至少两种主要的或基本的类型:“欧美现代性”是发达国家以及资本主义的现代性的代表和表征,而“中国现代性”则是发展中国家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代性的代表和表征。
二、在新的历史阶段,发展仍是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必须清醒地看到,尽管中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是发展将始终是当代中国面临的主题,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仍是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这是因为,一般而论,现代化过程将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长期的发展阶段。从一种较为宏观的历史视阈来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的完成并不意味着现代化过程的结束,毋宁说是现代化过程新阶段的开始。西方思想家政治家们曾热衷于谈论“后现代社会”的来临。其实,所谓“后现代社会”终结的并不是整个现代化过程,而只是现代化过程的初始阶段。它只不过意味着现代化初始阶段的结束和继之而来的新阶段的开始。鉴于此,发展将仍是各个国家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所始终面临的主题,尽管可能在不同历史阶段面临的具体发展任务各不相同。中国当然也不能例外。
这还因为,特殊而论,中国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尤为特殊和艰巨。这表现在,尽管我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迄今为止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尚未彻底打破,仍有近半数人口在农村。城市化和市场化的水平均有待进一步提高。并且,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纯收入以及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等都还较低,尚有上亿规模的人口处在贫困线之下(根据2011年确定的标准计算),等等。也正基于此,胡锦涛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鲜明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特别是,由于中国发展采取了作为后发国家所必然普遍采用的典型的加速、超常和跳跃式发展的形式,在较短的时间内走完发达国家在较长时间内所经历的过程,把西方发达国家几个世纪以来所实现的发展压缩到了几十年,现代化过程中所普遍遇到的诸种矛盾和问题势必尤显综合、复杂和集中,并且具有更加突出和尖锐的表现形式。加之主观上对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也有一个不断探索和深化的过程,就必然使问题更加具有错综复杂的情况和性质。此外,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由于国内外条件的变化,也赋予中国的发展以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样,诸种情况和矛盾纠结、重合在一起,就使中国在新的历史阶段不可避免地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课题和挑战,诸如:粗放而失衡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待根本改变,贫富差距拉大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城乡发展极不均衡和差距过大,腐败现象严重,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群体性事件上升和社会风险性增加,资源能源短缺、过耗,生态环境恶化加剧,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扭曲、缺失,等等。这些课题和挑战,有的本身就属于不发展的范畴,有的是因为发展不均衡,有的是因为发展过程中时空压缩所促成,因而解决这些课题和化解其中的风险,还主要依赖于进一步的发展、更好更快的发展。
另外,从国际社会环境来看,进入新世纪,尽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但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国际形势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特点,诸如某些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世界多极化愈益明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局部动荡和紧张加剧,围绕领土等国家核心利益的纷争愈演愈烈,军备竞赛不断升级,全球性社会风险增多,全球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等等。这些因素都从外部对我国的发展形成了更大的压力,使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比以往更加突出和紧迫。
总括而论,无论就国内还是就国际来说,中国都仍然需要在新的历史阶段乃至一个更长的历史时期,始终不渝地坚持发展这一主题,牢牢把握和充分用好自己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便通过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来解决前进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难题,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三、坚持发展这一主题,必须深入认识和把握关于发展的若干矛盾和关系
在新的历史阶段,要进一步推进和顺利实现中国发展,破解发展的种种难题,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研究和探索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特别是深入认识和把握关于发展的若干矛盾和关系。
关于发展与现代化的关系。必须明确,当代中国的发展,其内涵和实质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发展,而是现代化的实现。在任何历史阶段,发展都是人类面临的主题,只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才面临现代化这一课题,发展也才采取了现代化这一特殊和独有的形式。现代化作为人类发展的一种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形式,有其特殊的内在矛盾和规定性。因此,要实现当代中国社会的有效和顺利的发展,必须下大气力研究现代化的基本内在矛盾和规定,研究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后发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特殊规律以及后发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个别规律。一般而论,现代化过程融汇了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矛盾,并集中以人与物的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马克思将整个市场经济阶段人类发展的状况描述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特别是在早期资本主义阶段,在资本逻辑的统摄和规制下,人与物的关系是以人的世界的贬值和物的世界的增值这种异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我国,由于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所以,应该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确立一种合理的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实现人对物的驾驭和超越。发展必须以人为本。这是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一个最根本的课题。
关于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是现代化从而也是发展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并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但是仍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特别需要解决好与社会主义、与公有制的深度结合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作为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或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是在扬弃资本主义社会以及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是一种商品生产、市场经济和货币制度已经消亡的社会。而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均处于市场经济这一大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不可能逾越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和独立于国际市场经济体系。这是理论社会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差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须臾忽视和遗忘的一个着眼点。应该正视和充分看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既有统一、一致的方面,也有矛盾、抵牾的方面。例如,市场经济要求独立的市场主体,遵循资本的逻辑,实行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以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由此不可避免地带来利己主义、物欲至上、两极分化,等等,从而产生与社会主义所实行和倡导的公有制、集体主义、奉献精神以及社会公正原则等相背离的现象。因此,必须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具体方式、路径和协调机制,以期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关于发展与生产力的关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社会的状况”。无疑,发展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力的现代化和全球性利用。但是,对生产力概念应予以全面的把握,不能做片面的理解。首先,生产力包括人与物即劳动者以及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等要素。尽管劳动资料是人的劳动力和社会关系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志,从而在生产力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但是生产力的主体和决定性因素是人即劳动者。马克思曾强调:“主要生产力,即人本身”。因此,生产力首先并不是物,而是人本身。同样,发展生产力首先也并不意味着增加物质财富,而是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的本质能力的发展。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内含着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可是对生产力的传统理解和诠释却忽视了人这一主体,将生产力“物化”,将生产力的发展单纯和片面地理解为GDP的增长和物质财富的增加,从而在实践上造成了在对待生产力问题上“见物不见人”的倾向,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其次,从广义上说,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生产力不仅应包括物质生产力,而且应包括精神生产力。马克思曾经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货币是“发展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主动轮”。这样,发展生产力就不仅意味着单纯发展物质生产力,而且意味着发展精神生产力,意味着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的同时推进、协调发展和共同提高。所以,将生产力单纯地理解为物质生产力的观点也是片面的。加强对精神生产力的研究,努力实现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的协调和综合发展,显然是破解发展难题所面临的一项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关于发展与社会公正的关系。公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体现,胡锦涛在《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因此,在我国,公正应该是发展的政治伦理基础、基本规则和目标,而发展则应是公正要求的具体体现和现实。公正意味着所有社会成员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都具有平等的权利,意味着所有社会成员都具有平等的生存发展的条件和机会。而发展则不仅包括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包括人的发展,并且终极目的是人的发展,即所有社会成员的发展。所以,在此意义上,发展实际上已经内含了公正,即内含了使所有社会成员都得到发展或使所有社会成员的发展需求都得到满足这样一个基本要求。如此看来,发展与公正这两者可以而且应该是统一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既高度重视发展,又高度重视社会公正,特别是注意把提高效率与实现公平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但是,也应该看到,与促进发展相比,推进公正的任务更加艰巨。特别是随着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社会公正问题正愈益显现和突出。诸如贫富差距拉大,城乡、地域和行业收入差距明显,权力腐败和滥用现象严重,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某些社会服务均等化不够,等等。这些问题如果迟迟得不到根本扭转或妥善解决,不仅会影响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也会影响党和国家的形象,影响人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鉴于此,必须坚持发展与公正的有机统一,即坚持与公正相统一的发展,坚持把发展建立在遵循公正原则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